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

ID:26989055

大小:2.30 MB

页数:63页

时间:2018-11-30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_第1页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_第2页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_第3页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_第4页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 人口再生产与人口数量变化第一节人口再生产第二节人口再生产与代际关系第三节人口数量变化第一节人口再生产一、人口再生产的内容与特点二、研究人口再生产的方法三、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四、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特征一、人口再生产的内容及特点1、人口再生产的定义指人口群体中的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人口的这种世代更替、不断繁衍的连续过程。2、人口再生产的内容(1)人口再生产就是人口的世代交替,即人口的不断出生与死亡。(2)人口再生产是人口数量与质量统一。(3)人口再生产是人口的生物变化过程与社会变化过程的

2、统一,但是,是以社会变化过程为主。(4)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微观再生产与人口宏观再生产的有机统一,即家庭人口再生产和社会人口再生产的统一。(5)人口再生产与社会的物质资料再生产密切相关。A、没有物质生产,人口再生产只能回到动物界,人类无法生存和发展。B、人口再生产推动了物质再生产。3、人口再生产的特点(与物质再生产相比较)(1)生产的目的不同。(2)生产成果不同。(3)实现的方式与单位不同。(4)人口再生产具有更大的惯性作用。(5)人口再生产的周期比物质再生产的周期长。人口再生产有两个不同的周期:一个是世代更替周期,即

3、由出生到能生下一代。一个是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出生到死亡。(6)人口再生产的实现,需要的条件较少,而物质再生产的实现,需要的条件较多。二、研究人口再生产的方法(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关系角度上研究1、微观与宏观的人口再生产的联系(1)家庭人口再生产通过婚姻、血缘关系等构成了社会的人口再生产。(2)影响和制约家庭人口再生产的因素,常常也是制约社会人口再生产的因素。(3)当大多数家庭人口增加,家庭的规模扩大时,社会的人口也会增加。反之亦然。2、二者的区别:历史地考察,一些家庭一代一代地扩展着,也总有一些家庭人口减少,

4、甚至消亡。但社会人口再生产并没有停止。3、二者的矛盾:扩大再生产意愿不一致。(二)从社会再生产的两个方面关系的角度研究。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统一的社会再生产。广义上讲,社会再生产还包括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都有关系。(三)从人口再生产的两种属性、过程进行研究。A、自然过程(人口的生、老、病死的生理过程)。B、社会过程(结婚、生育、组成家庭)等。(四)从人口的世代关系研究(五)定量研究方法。研究两种再生产之间的各种函数关系。三、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

5、变(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人口转变的涵义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定义:指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特征。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平均以每百年每百万人口增长15人的速度增长。据麦柯伊夫迪和琼斯估计,从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平均每千年增长约为27%,人口出生率略高于50‰。全球人口增长与增长率的历史变化如下表:100年翻一番1999年10月12日为世界人口60亿日2、人口转变的概念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

6、人口均衡状态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状态的转变。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二)在人口学史上,主要的几种人口再生产理论:1、三种类型论※法国的人口学家兰德里(A.Landry,1874-1956)首先于1909年提出人口发展阶段论:即原始平衡阶段,中期阶段,现代阶段。1934年,他出版的《人口革命》一书又把这三个阶段的转变称之为“人口革命”。※美国社会学者W.汤普森(W.S.Thompson,1887--1973)于1929年,明确以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为标准,把世界人口划分为三类地区。※美国

7、人口学家诺特斯坦(F.W.Notestein,1920-1983)在1945年也提出类似W•汤普森的观点,并且首次使用了“人口转变”(DemographicTransition)一词: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经历了一个由高生育率、高死亡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经过高生育率、低死亡率和高的人口增长率的模式转变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模式的全过程。※1957年,H.莱宾斯坦(H.Leibenstein,1957)也提出了三种类型的观点,并增加

8、了人口寿命这一个指标。当代学者进一步把人口转变理解为:原始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的增长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长率。2、四种类型理论※1953年,F.w.诺特斯坦又提出了四种类型的观点。他把原来的第一种类型一分为二。※1958年,科尔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