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

《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

ID:2698324

大小:3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7

《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_第1页
《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_第2页
《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_第3页
《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_第4页
《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传播学原理》这本书包括十八章内容。前三章主要介绍了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传播学的发展史,基本结构和模式。四至八章则重要从“大众传播学”入手,分别以“媒介”“中介,载体,表达”“受众”“效果”来分析大众传播。读过《传播学原理》这本书后,我对其中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并且接合书中的提出了两个问题,想进一步探究一下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里?虽然“主观”,但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制约?现代社会,受众传播者传播内容的选择上,为什么往往会倾向于“娱乐化”“低俗化”而非以正经的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呢?

2、从受众的方面考虑,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的异同?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和归宿点。然而,“受众对传播的反作用力”却曾一度被忽视。在早期的大众传播研究中,震慑于方兴未艾的大众媒介的威力,研究者普遍认为,传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占有着传播学五大研究领域的三个方面“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甚至有学者提出了“魔弹论”或“靶子论”。将受众比作射击场上孤零零的靶子,并将受众等同于大众,认为这是一群没有组织没有共同价值观的内部疏离的人,对外界的信息只是机械的“刺激—反应”,毫无判断,分析等抵御能力。就是

3、说媒体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他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对于初学者的我们,显然发现了“魔弹论”的许多漏洞。首先,我们知道,传播的难点就在于信源和信宿两端信息的不一致性。干扰不一致性的因素不仅仅是外界的噪音,还有就是对同样的符号,不同的受者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符号解读,又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进行理解记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能“大胆”地“一刀切”,认为受者一律中弹,且受伤程度相同呢?!另外,拥有思考能力的受者本身也存在着差异,这也会造成大众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所以,传播过程中,要素之一的“受者(信宿)”很大程度上决定

4、了传播过程和效果。“魔弹论”也逐渐被抛弃。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受众这表面孤独的群体内在的相互作用和这一度被称为“乌合之众”被认为没有思维的大众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在大众之间也确实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社会联系,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络把大众连成了一个牢固的整体。受众也因为这张网而变得更加紧密,在接受信息时更多的参入了自己的主观想法。这让我想起了:好比在群体传播中,很多人迫于“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而所做出的决定;固然,在大众传播中,受者就没有那么强的群体规范和群体意识了,但不得不承认社会的总体趋势很大程度上“暗示”这受众的个人行为。要

5、从受众的角度把握传播,探索其主观能动性,就要了解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受众对信息的接触,理解和记忆这三个环节中。首先是选择性注意。受者的能动性体现在他总是选择那些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选择性注意是受者接受信息的第一道“闸门”和“筛子”。信息要想顺利通过这一关,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信息堆中“突”出来,所以传者要通过媒介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对比度,重复率和新鲜度也可以利用反差对比吸引受者注意,克服遗忘的影响。这就自然地让我们想起了光彩夺目的广告,就是为了在第一步上取胜。另外,媒介还要“对症下药”,根据受者的要

6、求,调节自己产品的功能。其次是选择性理解,即传播过程中的“解码,分析,理解”。这一阶段受者的选择性在于某些在传者心目中积极美好的意义,可能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殊的文化立场,甚至地域差异,信仰问题等因素,在受者心里变成了“消极”的意义而被自动屏蔽。在大众这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所约定俗成的“正确观念”,一方面是受者主观能动性对信息选择的体现,令一方面也是对受者选择性的制约。就像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对个人造成的影响,在大众传播中也是如此,和谐社会中,那些反动的言论在还未到达信宿前就已经“被和谐”了,由此可知,受者的主观性是有

7、范围的。除了文化背景,受者的个人动机的不同也影响其理解。为了娱乐,可以把《红楼梦》理解成为一部感情小说;为了学习,就要从《红楼梦》中看到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年代的兴衰。受者的心理预期也同样影响理解。个人在接受某一特定信息前,或多或少可能已经了解与此相关或相近的信息,从而对此类信息形成一定的心理预期。当他接受这个特定信息时,朝自己所预期的方向去理解。最后是选择性记忆。同样,人们倾向于只记得与自己的观念,经验,个性,需要等因素相一致的信息。综上可知,受者在接受信息时一系列“选择性”行为,充分展现了其主观能动性,也正是这种主观能动性,使

8、得发出的信息与接受的信息存在差异。同样有选择权的同时,也受到文化背景,信仰,传播目的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这时,我就联想到了“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中所提到的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有“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受传者的社会环境”等。虽然已经论证了大众传播中“受众”是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