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78057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30
《高校应用写作信息化教学改革初探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应用写作信息化教学改革初探摘要:本文从高校应用写作教学现状出发,提出应用写作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观点:在全面提升学生基础写作与主体素养、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以网络多媒体为主体的开放式、交互式的课堂教学与延拓性的课外辅导教学。 关键词:应用写作;信息化;教学;改革 1.组织信息化教学的前提 1.1强化基础写作,关注中学写作教学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准确地遣词用句,远比强调“格式”和“注意事项”重要,因为写作是将思维转化为文字的过程,由于思维转化为文字的基本功可以分为记叙、议论、
2、说明三个方面,所以,记叙、议论、说明,可以说是进行文字表达的三项基本功。有了这三项基本功,就已经具备了符合逻辑地表达自己复杂思维状态的元素。“万变不离其宗”,在任何的情况下,在任何的文体、文种、体裁的样式中,这三项是“永恒的主题”。 中学的写作教学,是在巩固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一般议论文写作的全面训练,并辅之以新闻、读书笔记、书信、通知、海报、实验报告等应用文的练习。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在记叙、议论、说明三项基本功方面没有打下牢固的基础,大学阶段的应用写作教学,还
3、得再次强化训练;如果中学阶段写作基础牢靠,大学阶段的应用写作教学不但不必重复基础写作知识,就连教材中的必修章节新闻、书信等,也可以不提及。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与中学写作教学沟通与衔接,而不是一味去埋怨教材的编排不合理。 1.2培养写作主体的综合素质和人格素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在写作中起决定作用的毕竟不是材料,不是技术,而是个人的修养。”也就是说,提高应用写作能力,不仅讲格式、讲技巧,也要注重素质培养与写作能力相关的素质,应包括思想水平、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字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在表现为
4、外在的、可视的写作技术、技巧的同时,还伴随着非常复杂的、内在的、隐性的写作心理活动,体现著作者的认识、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学习写作,不仅仅是学会各种文章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对外部世界进行表达的欲望和能力,这是写作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 同时,主体的人格素养也至关重要。健康向上的人格的基本是:尊重、诚信、友善、谨慎。我们难以想象,由不讲诚信的人写出来的新闻、广告、工作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可信度会有多大,由不尊重别人、待人不友善者发出的函件会是什么样子,办事不谨慎者如何能起草出
5、准确周密行政公文与经济合同。 1.3普及计算机应用与多媒体教育技术 大部分高校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都不同程度引进了多媒体教育技术,计算机在高校的高度普及以及与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信息化应用写作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学生均能利用电脑进行文字输入,并且熟悉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熟练使用互联网,这为应用写作的信息化教学创造的必要条件。信息时代提升了社会对新型人才应用写作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为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资源为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实践性资
6、料的占有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对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不仅可以使教学更直观、生动,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 2.合理组织信息化应用写作教学 2.1进行开放式、互动式课堂教学 多媒体网络技术集文、图、声、像、色为一体,其所包含的信息量,提供的教学资源是任何教材、任何教师甚至任何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这一环境中的学生只要具备获取信息、更新知识的能力,就能控制和掌握所需信息。 例如,在讲授消息导语的写作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照教材
7、范文,再三“倒金字塔”写作方式,强调“5个ail接收并批改电子作业。要求学生将作业输入计算机,通过电子邮件传输给老师进行批改。 组建一个班级QQ群,用QQ传输作业,将某具有代表性的作业粘贴在QQ会话框里,学生在群里讨论作业的成功与不足。 在校园网的校园论坛里辟专栏,学生作业以发帖的形式贴出,老师与同学都可以跟帖评价。 申请网络博客。教师申请博客,学生也申请博客,并互相链接。老师的博客上主要转贴与应用写作有关的理论与范文和一些典型的网站,同时布置作业;学生把老师布置的作业直接写在博客上,老师在
8、学生的作业后面直接跟帖加评,其他同学也可以跟帖加评。 3.小结 高校应用写作信息化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能自主安排的学习环境,学生在Inter上可以自由驰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自由地调动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学习时间确定学习步调,主动参与网上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种开放式、交互式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教学模式由共性走向个性,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