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4.5劝学(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4.15 劝学(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本选段,完成第1~5题。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
2、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3、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解析:A项,“信”意思是“确实”。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
4、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解析:A项,“则”都是副词“就”;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从”,第二个“于”是介词“向”;C项,“而”都是连词,表承接;D项,“之”都是代词“这件事”。答案:B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解
5、析:本文主旨是要具有“察”的精神,对人对事要仔细分析、推究事理。答案:B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解析:D项,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说法很含糊;“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说法也欠准确,除了
6、文章开头几个事例有明显的正反论证外,后面提及的孔子辨“一足”、丁氏之井、子夏辨豕等几个事例同时蕴含着正反两个方面。答案:D 参考译文: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
7、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
8、“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