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素描情感——绘画教学之随想

谈素描情感——绘画教学之随想

ID:26939728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30

上传者:U-991
谈素描情感——绘画教学之随想_第1页
谈素描情感——绘画教学之随想_第2页
谈素描情感——绘画教学之随想_第3页
谈素描情感——绘画教学之随想_第4页
谈素描情感——绘画教学之随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素描情感——绘画教学之随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谈素描情感——绘画教学之随想摘要:素描作为绘画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师都有相当程度的重视。素描表现中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对学生以后绘画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是无可质疑的。一般认为素描的表现在于观察分析、感受和理解。若要真正理解、感受到其中的内涵,也许是一个艰辛而又“枯燥乏味”的过程。那么,就没有一种方法(或者叫做方式)使素描变得有一点点的轻松愉快吗?肯定有的,那就是——“素描情感”。关键词:情感心理状态物我交融动感力量灵感素描情感与色彩情感一样也是人赋予的(这里不再赘述),是人感性心理状态的具体体现,是“物我交融”的一种审美状态,是素描学习的动感力量;是灵感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一、素描情感是人感性心理状态的体现“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可以理解为人类以心灵关照世界整体的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进行艺术生产的方式”。我们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在艺术“生产”中,人的主观心理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 。带情感意向的表现在素描表现的整个过程中应该是主导形式。虽然在基础素描的训练中,我们不能过多的强调主观意向的东西,但是,情感是出于个体主观的本能,面对所画对象不可能视而不见,有所见必有所想,有所想必有所感。从“所见”到“所想”再到“所感”是一个反复循环认识、感受的心理过程,也是在素描表现中必须所具有的一种感性心理状态。在素描训练中惟有把这种心态逐步、反复的引向深入,才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素描认识高点。往往有的老师认为:在基础素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是要“手把手”的教,才能使学生理解。显然这样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更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取的。试想我们“捏着”学生的手,又怎能让学生“放开一点”画呢?二、素描情感是“物我交融”的一种审美状态在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上,我们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站在自然物之外研究、模仿。在他们那里,人与自然的主客界限十分鲜明,所以他们尤其感到自然伟大。即使想象中翱翔天国的小天使,也离不开像鸟儿一样的翅膀。中国人是站在自然物之中与自然物神交的。在我们这里,人与自然的主客界限较为模糊。我们的主张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所以我们不感到比自然渺小。我们想象中的“飞天”可以无翼而飞。 中国人跟自然物之间的关系比西方人密切。我们把自然物看得和人一样有呼吸、有生命、有感情。正如金圣叹:《鱼庭贯闻》中有“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客观存在的事物只要被人发现了它的美之所在,同时也就意味着它与人已经互为交流、互为渗透。比如,在你看来,从江边带来的“玩石”已经是一件艺术品一样。石头里有了你的思想,你的思想中闪烁着石头的影子,在某种程度上石头和你已经互为一体了。这就是中国人“物我交融”的审美观。在我们的素描教学中匮乏的就是这种“物我交融”的审美状态的培养与递嬗。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成天埋头于画板前麻木的做着重复而相同的描绘动作,不管是蔬果、花瓶还是人物、石膏千篇一律——精神有加关爱不足。同学,你累不累?老师们还谈论着这个学生如何如、如何的努力刻苦——真的要让学生把铁棒磨成绣花针吗?老师,你对不对?在素描写生教学中,我们应该也是必须从情感上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把眼前的“静物”、“人像”“石膏像”……当作具有审美意义的“玩石”,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一种表现的欲望。有的人问:“人各有所爱,你总不能让不爱吃大蒜的人吃大蒜。”我的回答是:“不爱吃”是一种习惯,不等于“不能吃”,“ 不能吃”是病人。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把“病人”变成一个“爱吃、会吃大蒜”的人。所以,法国的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是在想象、创造的实践中逐步密切起来的。正所谓“人到花里去,花到人里来”。我们不是常说:“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怎么画”;“美,不在于得到之后,而在于追求之中。”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物我交融”的审美情感过程的深与浅,最终决定了素描的愉悦与枯燥,也决定着你得到的多与少,是一种发现、感受“美”的审美状态。三、素描情感是素描学习的动感力量“情到深处人孤独。”然而,孤独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它是对人生、对艺术有着真正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思想和最强烈的爱,渴望理解而又不可得的一种先行者的心态。当然,我们不会让学生有这么“巨大”的孤独感,只要求学生认识到并理解这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孤独是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状态和境遇,没有孤独,不可能有“发现”的愉快和“创造”的幸福。我们都知道:具有“艺术细胞”的眼睛常常可以在看得见的生活里发现看不见的诗情画意。那么,这“看不见的诗情画意”是什么?它就是画者“物我交融”的审美情感。我们前面说到过“物我交融” 的审美情感过程的深于浅,最终决定了素描的娱悦与枯燥。因为,只要是伴随着“美”的表现就一定是愉悦的。爱迪生说:“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柏克说:“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实际上,艺术美,就是一种独特的情感。无怪乎,大师们甘于寂寞,受着“孤独”咬啃人心的苦味一如既往的追求着它。对于常人来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画者来说,美是通往艺术“殿堂”的金钥匙。当然,“美”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当我们揉着疼痛的双腿;站在峨眉之颠;望日出之壮观;看佛光之奇景时,不是体验到一种胜利者的豪迈之情吗?“美是临深履薄获得的最大乐趣。”所以,美,也是一种强烈的、渴望的动力。只有经过艰苦的“走”的跋涉,才能真正取得艺术之美趣。而“美”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与“丑”的纠缠裂变中冉冉升起。正如歌德所说:“美丑从来就不肯协调,却又挽着手在芳草地上逍遥。”所以,美,是动态的,它时时存在于“分寸”的调节之中。素描情感也在动态的美感中培养出来,更显得魅力无穷而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四、素描情感是灵感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 黑格尔说:“灵感不是别的,就是完全沉浸在主题里,不到把它表现为完美的艺术形象决不罢休的那种情况。”可见,灵感思维存在于具有坚定意志的情感之中,是感性经验的长期积累,理性经验持续进行的结果。素描情感应该是热烈的、活跃的、激荡的、激动人心的、使人振作并积极向上的美的激情。“我们的激情实际上像火中的凤凰一样,当老的被焚化时,新的又立刻在它的灰烬中出生。”(歌德)。“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灵感的到来并不会事先和你商量的,它乘着重生的“凤凰”而至;它驾着激情的马车而来。就算它来到你的面前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灵感属于“第六感觉”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突然发现的心灵奇迹。有灵感的描绘会让我们痴迷若狂,无灵感的绘画使我们垂头丧气。对于一个缺少激情的学生来说,面对如何美的素描对象也会“没感觉”。他并不是没有“五感、五觉”,而是没有“第六感觉”,也就主动的失去了我们所说的“灵感”。所以素描情感是灵感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近年来,美术教学的改革逐步深化,“教师教什么?如何教?” 已经成为美术院系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应当说,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众说纷纭,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认为,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教师除了自身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外,还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对学生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科学、感性的教学,才能使技法和理论生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