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29849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30
《关于“法律进高职院校”的相关问题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法律进高职院校”的相关问题的思考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应用性法律需求旺盛,然而学校法律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当地司法机关有着丰富的法律教育资源和服务学生的意愿,正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二者搭建合作平台。所以“法律进高职院校”最佳的形式就是学校与地方司法机关如法院监狱合作,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实践教学实现全员法治教育。但过分依赖外援会使高职院校的工作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增加社会协调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最终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比如司法资源的有限性和效用性的矛盾、合作双方目的不一、合作形
2、式与课程要求不配套等等。所以借用外援�好内功才是目的。要充分利用学校师资中的法律资源,有机整合,创建“律师+讲师”的法律顾问模式,使“法律进高职院校”真正落地开花。中国3/vie 关键词:法律进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治教育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1004-4914(2016)12-228-03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加大法治建设力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方面代表党中央依法治国的决心和勇气,另一方面确实也是大势所趋规律所致。法治不仅
3、是党治国理政的方略,也是各行各业的行动指南。这也推动了教育界学术界对“法律进学校”的思考。 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背景和专业定位,探索出一套适宜又有效的法治教育模式,真正体现“法律进校园”的要求和实质,是每一个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法律进高职院校”的最佳途径就是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制实践教学平台,与地方司法机关合作,走出去,请进来,既教育学生,也提高教师,同时也实现了司法机关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一举多得共建共享的好事。 一、“法律进高职院校”的必要性
4、和可能性 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教育机构,拥有强大的法律需求市场,而法院监狱作为地方司法机关,拥有强大的法制供给资源,二者强强联手,资源共享,以服务学生为目的,增加合作和信任,实现互助和共赢,可以起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高职院校携手当地司法机关进行校园法治教育非常有必要 地方司法机关走进高校是对高职院校强烈法制需求的回应。首先,高职学生的法制需求比一般院校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一般学制为三年,但学生会有一年或半年不等的顶岗实习,也就是说学生年纪小但进入社会时间却很早,很多学生不到20
5、岁就已经开始工作了,因此面临着更多的法律困境,需要更多的法律支持。高职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家庭,勤工俭学比例比较高,碰到的法律问题也会很多。另外高职学生一般都是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很强的人,作风大胆,犯罪和受骗的几率也很大。而高职学生的法律基础又非常薄弱。这几方面原因都造成了高职学生的法制需求强烈而又具体。其次,高职院校的法律师资力量不足,高职院校学科配置和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法制需要。高职院校没有法律专业,虽设有法律文秘专业但也重在文秘,有些专业也会涉及到专业法律的学习,但系统受过法律专业教育的学生是没有的
6、,也没有相应的法律社团来满足学生的法律需求。至于选修课程,那完全是自愿的。经调查,学生选课最积极的法律课就是《婚姻家庭法》,而与学生需求联系最紧密的《民法》《合同法》《劳动法》《刑法》《公司法》等常常因为选课人数不足而流产。当然这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有关,也与教育体制有关。学校唯一设置的与法律有关的必修公共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法律课时也还不到10课时。这是唯一的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法律知识的平台了。因此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整合当地法制资源,拓展出更大的空间,去直接满足学生需要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7、。 司法机关和高校的职责决定了合作的必要。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高校,都不能将自己的行为拘泥在自己的建筑物内,都需要走出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将自己的优质资源与社会共享,与社会共进步共发展。法院监狱需要向社会传递法治信息,进行法治教育。而高校正好为法院监狱的社会服务活动搭建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使法治的理念直接沁入即将成为社会栋梁、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大学生心中。而高校拥有的教育资源和强大的智力基础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资本,同样法院又可以为高校的法治服务提供一个建设性的平台,高校老师对知识孜孜以求严谨认真的态度
8、以及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精神,都与法治国家对法官的要求如出一辙。因此法院和高校为了实现互助共赢,也应当携起手来,合作共建谋求发展新模式。 (二)高职院校携手当地司法机关进行校园法治教育完全有可能 无论从政策支持上,还是实践操作中,国家和社会都是对合作共建持欢迎和支持的态度。2005年8月19日,教育部在天津开会时就提出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倡导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共建共享。十年来,各高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