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应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

课程改革应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

ID:26927758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30

课程改革应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_第1页
课程改革应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_第2页
课程改革应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_第3页
课程改革应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_第4页
课程改革应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改革应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程改革应保持必要的文化张力摘要:面对西学范式所造成的文化影响,让课程改革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保持一定的文化张力,应成为课程结构调整的一个基本原则。而把中国文化经典以完整的文化表象、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地纳入现代课程,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综合课程,则是结构调整的可能选择。关键词:课程结构;西学范式;文化张力一、冷眼旁观西学范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特别是进入隋、唐时代以来,选士与育士的联系日益紧密。以经学、史学和文学为核心内容的学校课程设计,体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教育体系,正所谓“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

2、也;举而措施天下,能润泽其民、于皇极者,其用也”。[1]所谓“体”,即以儒学思想为主体的根本价值观念;“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文”,即承载着那些价值和实践需要的知识系统。而“文”的本身,就是知识、价值和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体。进入近代,面对西方强势文化,中国被迫走向现代化之路。在此种情势之下,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代化不能不从移植西方文化开始。表现在现代知识和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就是迅速抛弃传统的知识、学科分类,按照西学的逻辑去建立新的知识、学科范式(我们简称为“西学范式”)。应该说,文化移植在当时是有历史原因的。而现在我们一方面要按照西

3、方的逻辑去理解西方的思想、学术和文化,另一方面要学会研究、借鉴、学习其中的有价值的东西以为我所用。同时也应该看到,任何知识分类、学科范式并不仅仅是一套抽象的逻辑形式,它本身也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也就是说,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抽象形式。这种形式可能会与产生它的文化母体有所悖离,但这种悖离只能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上发生,不会严重到破裂二者亲缘关系的程度。正因如此,中国在引进西学范式之初,就存在着文化冲突。为了调和这一冲突,清末教育改革采取了“中体西用”的实践策略。按照这一策略,“读经”科得以在西学科目之外独成一体。然而,该实践策略存在着严重缺陷。其一,以

4、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实际上宣告了中学无用,从而使中学和西学处于更加尖锐的对立之中。在一个急于求用的时代,这样的体,迟早要被抛弃。其二,在救亡图存的急迫现实面前,体的具体历史内涵被压缩在政治层面上,所谓“保教”必先“保种”,“保种”必先“保国”。保国,对内意味着维持满清王朝的统治。而腐朽、无能、无信的满清王朝,只能使中学之体更受玷污和诟病。至新文化运动时期,这种西学范式又进一步被合理化并化约为科学和民主精神。科学和民主精神所具有的“世界公理”性质,使西学范式又以唯一科学的面目出现。至科、玄论战之时,“科学家”和“玄学家”虽立论不同,但在把文化问题化约为知识问题、用西学

5、范式来进行知识分类和学科划分,并以此为基础来为中国绘制未来的文化图景这一点上,却又是完全相同的。[2]五四以来的学制改革和课程设置与之遥相呼应,西学范式的影响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已不复存在。它经过拆分,被组合到西式学科之中,成了有待西学范式和方法加工处理的材料。与此同时,自清末以来,那些有着强烈文化危机感的人士,针对西方学术和知识的不断扩张,虽然发动过数次大大小小文化复兴运动,终因其思维方式已被同化于西学范式之中而不自知,又言不及质,只能发出一次又一次无力的“读经”呐喊,被日益边缘化。二、面对西学范式,我们应该

6、基于什么不管现代人对课程有多少种不同的定义,都不能无视课程的运行程序及其主要依托──以知识为基础和核心,对教育的内容、活动及其进程进行设计、规划和安排。但问题在于,对于塑造人格的人文社会学科来说,这样一种移植现代西方的知识分类和课程范式,显得过分抽象:一方面,对于中国的学习者而言,它是基于旁观者立场的“客观性”反思的产物,脱离了产生它的西方历史和文化语境,难以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经验发生关联;另一方面,当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知识被分门别类地拆分组合到这一范式中时,中国文化本身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知识、价值和思维方式,就逐渐被单一的西方范式的抽象知识所取代,基本上丧失了中国文

7、化的思维训练、意义传递和生成功能。于是,从语文、历史到政治、哲学等人文社会科目,在教材中都表现为形式逻辑化了的貌似“现代”“客观”的抽象知识,表面上吸纳一切,实际上却隔离一切:既隔膜于完整的西方文化,也隔膜于完整的中国文化。课程知识成了非历史、非文化的领域。而缺少文化根基的课程知识,不能不使中国现代教育面临着双重缺憾:既拙于养成具有文化底蕴的现代人格,也难以造就具有创造精神的现代人才。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又一次以“新”为追求目标的现代教育和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不断用“新”的外衣,去掩盖内在精神和文化价值的日益贫瘠。笔者认为,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