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25834
大小:63.0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30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须瞄准文本资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须瞄准文本资源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出要开放学生的学习形式、内容,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渠道,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这些“开放”与“拓宽”是宏观上架构的语文课程资源。它们的基点建立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及听说读写思等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善于推敲词句,学用文章写法,乐于积用语言,质疑解疑以达发展言语智能的目标。如果把这些“兴趣”、“习惯”比作胎儿,那么培育它需要发挥“母体”的作用,即教师要潜心开发课本或“文本资源”,并把这些资源有效运用于课堂。笔者有幸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真理诞
2、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惊叹于他高超的教艺的同时,深深感叹钻研好教材,开发好文本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中“生兴趣”,在课堂中“习方法”,是使学生走向自主学习,走向广阔语文天地的关键。一、瞄准文本资源,激发学习“兴趣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日常教学时教师会抓住两点展开教学。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论据准确理解论点,明白获得真理的过程。二是教会学生更好地选择论据证明论点。虽然目标很明确,但总觉得像议论文这种趣味性不强的体裁,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总有些沉闷。当薛老师引导学生齐读完课题,提出质疑后,便从第二自然段人手组织教学。课堂伊始,气氛不是很
3、活跃,师与生初次会面,心没能立即走在一起。没想到,“于无声处听惊雷”,薛老师独辟蹊径,从“司空见惯”一词燃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学生们明白了“司空”是汉代的官名,掌管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一职。教师让学生们说说“司空见惯”的意思,接着让他们联系生活,谈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司空见惯的。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逐渐高涨。紧接着,薛老师娓娓讲述了“司空见惯”的典故,其间刘禹锡一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所揭露的当时官员纸醉金迷、奢侈宴乐的腐败现象及刘禹锡为此而痛断心肠的情怀打动了在座听课的师生。容不得我们思考“这一典故与课题与课堂教学
4、的进行有什么关系”时,薛老师立即笑而一结:“看来,我们只要多发现,多提问,多探究,就会发现很多真理,这‘司空见惯’不就是一个明证吗?大家齐读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看似多余的一笔,却与课题,与课堂教学扣得如此之紧,与其说它是画龙点睛之作,倒不如说这是薛老师在巧妙地开发文本资源,丰富课堂的语文信息,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渠道。当教师让学生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司空见惯”的,学生们表迗的欲望很高,说得头头是道,真是“一石激起千涟漪”。二、瞄准文本资源,巧点妙引“学习过程、方法”“学习过程、方法”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主心骨,且看薛老师紧接着的第二自然段教学
5、。教师以“作者用几件事证明第二自然段的观点和一件事用一个词概括”这个问题展开学路。学生们通过读书,很快抓住关键词”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概括这三件事。借助文本阅读,教师问学生“哪些事是讲发现?哪些事是讲发明?”这一问一答,看似简单,却帮助学生印象深刻地理解了近义词“发明一发现”的区别。在具体语境中释词,好招。再说议论文有三要素:观点、证明、结论。其中证明部分包含论据(事例)、论证(如何论述)。学习议论文,必须要指导学生理解它们的特点,但薛老师没有生硬地讲解、灌输,而是以富有思辨性的问题“大家读读这三件事,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开启学生紧
6、扣文本资源学写议论文之门。学生通过读书,发言踊跃,作了以下汇报,教师相机疏导。①三件事结构相似,都是“偶然发现一提出问题一多次实验一得出结论”。②三个事例都很新鲜。师:怎么个新鲜?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外国人。师:为什么不写中国人?看来,这里也有一个真理存在。生:中国人的事例可能我们都见过或听到过,就不会觉得新鲜、典型。师:你真会思考。是啊,写议论文,所举的事例一定要新鲜,要典型。(笔者评:这是“踏雪无痕”的写法渗透,这是润物细无声的论据要素讲解。)师:假如要讲中国人的例子,你准备要讲谁?学生如同被石子激起的涟漪,讲到了发明锯子的鲁班,发明火药的炼丹家孙思邈……这是多
7、么巧妙的课内外融合,多么用心的阅读拓展啊。它的取得,得益于教师对文本内容的独特理解,对文本可利用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它检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收获,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也让学生在仿课文事例结构进行叙述中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举例论证能力。教学中,教师还一直追问这三件事体现他们的什么精神,要求学生会用不同的词来概括,这何尝不是抓文本来培育学生选用语言的能力啊。①生:他们发现问题的眼光很敏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学生说出这一体会后,教师随即引导全体学生一同体会这三件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而后问学生:“为什么这三件事的经过部分不详写呢?看谁的脑筋转得快,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