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14504
大小:7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30
《亚急性甲状腺炎肝郁化火证临床经验方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亚急性甲状腺炎肝郁化火证临床经验方观察毛晓明周金良潘婷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中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肝郁化火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8例给予强的松片,每日20mg-30mg,1次或3次口服,2周后逐渐减量,发热、颈痛明显者,加消炎痛25mg,1H3次;合并甲亢者,以小剂量甲硫咪唑每曰5-15mg,口服。治疗组: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夏枯草、菊花、当归、白芍、地骨皮、银柴胡、桔梗、大青叶、板蓝根、似蚕、川贝、牡丹皮、连翘、甘草),在此方基
2、础上辨证加减,H—剂,早晚温服。疗程:4周。结果:将治疗后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中医中药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中药;亚急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SAT)是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自限性甲状腺炎。SAT为最常见的一种甲状腺炎性病变,是一种世界性的疾病,分布甚广。丙医治疗SAT主要以非胡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疗效明显,但副作用较大,虽可以快速控制病情,但用药量不足、停药过早、减药太快往往会导致疾病复发,复发率高达33.3%,而且长
3、期使用还会出现难以避免的副作用,如满月脸、水牛背、骨质疏松等,用药期间亦会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及消化道溃疡的发生。中医药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作用,对亚甲炎病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可减少亚甲炎的发生率,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一2015年3月我院内分泌科及国医堂门诊收治的亚急性甲状腺炎肝郁化火证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5例,男性7例,女性18例,年龄在30-66岁之间,平均年龄44.86岁。对照组25例,男性5例,女性20例,年龄在28-60岁之问,平均年
4、龄43.2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入选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现代甲状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相关内容,结合临床制定:(1)甲状腺肿大或肿块、疼痛、触痛、质硬。(2)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体征,即发热、咽痛、乏力、食欲不振。(3)血沉增快。(4)甲状腺摄1311率降低(5)—过性甲亢症状(6)甲状腺抗体:TGAb、TMAb、或TPOAb阴性(7)甲状腺穿刺或活检有多核巨细胞或肉芽肿改变。符号其中4条即可诊断。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主症:颈前肿大或肿块;颈前疼痛,压痛,可有压迫感或放射性痛
5、。次症:心悸;心烦易怒;发热咽痛;咽干;尿黄。舌脉: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具备主症2项并有次症3项的病人,参照舌脉可确诊。2.方法2.1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强的松片,每日20mg-30mg,1次或3次口服,2周后逐渐减量,发热、颈痛明显者,加消炎痛25mg,1日3次;合并甲亢者,以小剂量甲硫咪唑每日5-15mg,口服。治疗组: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经验方(夏枯草15g、菊花20g、当归15g、白芍20g、地骨皮10g、银柴胡15g、桔梗10g、大青叶20g、板蓝根15g、僵蚕10g、川W9g、牡丹皮15g、连翘15g、甘草3g),
6、烧退后减柴胡,遗留甲状腺结节疼痛吋加陈皮、穿山甲等,甲减吋加黄芪、茯苓、半夏等。日一剂,早晚温服。疗程:4周2.2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疗效标准原则,结合临床,具体如下:临床治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血清FT3、FT4、TSH、ESR基本恢复正常。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甲状腺肿痛消失,甲状腺肿减轻I度及以上,血清FT3、FT4、TSH、ESR基本恢复正常。冇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冇好转,证候积分减少&g
7、e;30%,甲状腺肿减轻I度,血清FT3、FT4、TSH、ESR有所改善。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血清FT3、FT4、TSH保持原来水平,ESR不降。注:计算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釈分]×100%。2.结果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功能比较3.讨论上方中大青叶、板蓝根、僵蚕为君药,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连翘、地骨皮、银柴胡、川W、桔梗为臣药,和解表里、退热;夏枯草、菊花、当归、白芍为佐药,滋阴柔肝、疏肝清肝散结;丹皮、甘草为使药,甘草调好
8、诸药。结合上表可见,中医药辨证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疗效肯定,而且价格低廉,易于为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陆再英,钟南山,谢毅,胡品津,等.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刘延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