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14062
大小:63.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30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药物中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药物中毒刘廷秀陈龙泉喻邦能(贵州省遵义县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100)【中图分类号】R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249-02血液灌流可以清除机体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目前已成为临床抢救急性药物、毒物中毒的首选方法。但由于各类药物、毒物毒理性质不同,以及患者伴有的并发症严重性不同,单一血液灌流治疗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我院于2009年幵展血液透析以来,对自2009年4月一2010年12月18例药物、毒物中毒患者,进行了血液灌流
2、(HP)加血液透析(HD)联合抢救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木组18例病人男11例,女7例,均为2009年4月一2010年12月药物、毒物中毒患者,中毒药物、毒物种类:镇静催眠药9例,抗精祌失常药1例,有机磷农药5例,拟除虫菊酯类1例,鼠药2例,患者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深昏迷9例,浅昏迷4例,嗜睡3例,神志清除1例,全部病例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服毒后至HP/HD开始时间为4-8小时。1.2治疗方法我院采用金宝AK95S型血液透析机,透析器为金宝6LR,
3、灌流器为健帆血液净化器材厂生产的一次性使用树脂灌流器(230型),将灌流器串联在透析器之前,以免透析器脱水后血液浓缩,使血流阻力增大,导致灌流器凝血,不利于灌流吸附。将树脂灌进行肝素化,采用股静脉插管,建立临时性血路通路,首次肝素剂量lmg/Kg,维持量10mg/h,治疗结朿前半小时停用肝素,透析开始前常规检查凝血象、甲肝、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血流量在200ml/h,治疗时间2-2.5小时,有10例进行3次治疗,间隔时间为12-48小时,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及生命体征,同时依病情决定
4、治疗次数[1],HP/HD后如有出血,予等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2结果18例患者经HP/HD处理后,17例治愈出院,抢救成功率94.4%,患者意识转清最早在HP/HD后1小吋,最晚24小吋,其中4小吋内清醒15例,2例在24小时后清醒,百草枯中毒1例因家属同意施行HP/HD晚,出现呼吸衰竭死亡。3讨论3.1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均能直接迅速地从血液中清除些药物、毒物,血液灌流是借助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对去除水溶性、脂溶性以及与蛋白结合的物质均匀显著疗效,故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但血液灌流只能清除毒物本身,不
5、能改变毒物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尤其在中毒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吋就显示出单一血液灌流的局限性[2】,而血液透析通过溶质弥散清除药物,对小分子水溶性物质、重金属离子有特效,适用于伴肾损害、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对一些中毒剂量达致死量、组织损害严重等病例,及一些中毒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在原冇肾功能衰竭基础上又发生急性药物中毒吋,采用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联合应用,既可收到血液透析清除水分和小分子毒素、纠正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的效果,也可以达到清除特殊毒物的0的[3】。3.2对不明毒物、药物中毒或性质不明确的毒物中毒,
6、尤其是混合性药物中毒,大量饮洒后服毒等病例,血液透析可弥补血液灌流清除水溶性药物,特别是游离的小分子毒物的不足,借助血液透析的超滤作用,可以大量补充液体,强化利尿解毒措施,减轻辛、肾等脏器的负担,提高解毒效果,联合还可适当延长治疗吋间,避免单纯血液灌流可造成的电解质紊乱,防止重吸收等反跳现象,£L可以靠透析机加温透析液从而使透析液加温使患者不会出现畏寒、寒战反应。3.3治疗时间越早越好,越早进行血液浄化治疗后,对毒物所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越轻。减轻药物、毒物的中毒症状,保护机体的脏器功能,尽量避免后
7、遗症的发生。3.4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只能清除血液中的毒素,故在进行该治疗前应积极配合常规内科治疗如洗胃、清洗皮肤及应用解毒药物等,以避免毒物再吸收导致反跳现象发生,因血液透析及血液灌流可清除药物,故可出现解毒物用量不足的可能,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吋调整、补充解毒物。3.5治疗过程中肝素用量应足够,可根据患者的体重、血小板情况及奋无出血而具体确定。如果肝素用量过少,易引起“凝罐”现象,导致病人毒物不能及吋清除导致病情不能缓解,冋吋导致失血及因更换灌流器及透析器而增加经济负担。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生命体
8、征的监测,避免发生低血压。参考文献[1】张晓光.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药物中毒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血液浄化,2004,3(4):224.[2】周蓉.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抢救中毒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应用[J].中国血液净化,2004,3(2):1091.[3】陈恩静,甘华.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抢救急性中毒的临床应用[」].中国急救医学,2001,21(4):239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