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912258
大小:57.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30
《休克病人的抢救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休克病人的抢救护理体会马俊苹刘巍王晓娟内蒙古通辽市医院028000休克时由多种不同致病因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组织细胞灌流严重不足,导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严重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为主的综合征[1]。如无进行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可留下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因而,如何通过严密观察提高抢救中的护理质量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问题。下面是木人从事多年的护理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对休克病人的抢救护理经验,报告如下。1.首先做好休克病人的预先诊断护士是接诊病人入院的第一关,护理人员如果能保持
2、清醒头脑,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病情细致观察,结合临床经验,大多能对休克病人做出预先诊断,从而便于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缩短诊断时间,及早做好抢救准备,提高抢救成功率。做好预诊方法如下:1.1询问病史询问病史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力求在短时间内了解引起休克的病因,有利于确定休克类型。1.2细致观察休克的各种征兆①祌志状态有否精祌恍惚,烦躁不安或昏迷等,②皮肤是否苍白湿冷,紫绀以及全身状况。③尿量是否减少及尿色。④观察颈,手背,足背等浅表静脉的充盈度。1.3准确测量各种生命体验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1.4根据各
3、种情况进行分析,做出预先诊断,判断休克的各种类型,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休克的各种准备,并进行简单处理,呼吸、输液、止血等。2.抢救休克病人的观察护理2.1在休克病人的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至关重要,包括脉搏、呼吸、血压等,脉搏、血压的变化是早期识别休克及监测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脉搏变化常标准着机体循环功能状况。脉搏增快是集体的一种代谢反应,休克早期血压下降之前,常出现细而速的脉搏;休克晚期咅心搏屋里,故脉细而慢。出脉率外,还需注意观察脉搏是否有力。如血压偏低,但脉搏清晰可触及,说明循环灌注尚可,血压下降的程度标
4、志着休克的深度,是观察休克病人的重要指标,若脉压缩小,即使血压正常或稍偏高,也长提示冇休克存在,因此是诊断早期休克的重要指标。当病人出现脉搏细数,血压下降,脉压差进一步缩小,尿量减少是,表示病情危重,如能即使积极抢救,尚可向好的方向转化。如使用生压药维持血压,应每15min测血压一次,是血压维持在12~8kPa之间,II测量时要定位,定血压计。2.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能否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是抢救休克病人成败的关键。休克病人的周围浅表静脉充盈度差,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冇高超的输液技巧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病情需要建立一管、
5、二管,甚至三管输液通道,有吋对危急病人甚至需要加压输液,按医嘱输血、血浆代用品、扩容品或血管活性物质等增加血容量,疏通微循环,增加心肌收缩力,维持稳定血压等。2.3保持呼吸道畅通,合理给氧。采取适宜体位保持呼吸道畅通是保证氧吸入,减轻呼吸性酸中毒的重要方法。应让病人的头偏向一侧,便于喉头分泌物的流出,并适当吸痰、氧气,浓度不超过40%为宜,流量2〜4L/min,停止吸氧吋,更逐渐降低氧浓度使机体适应。最好的体位是头和腿均抬高30度的卧体和平卧位交替使用。腿抬高有利于静脉冋流,头抬高使呼吸动作接近生理状态,故对病人有利
6、。2.4严密观察神智、皮肤及尿量的变化早期休克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表现为烦躁,皮肤冷湿、苍白、尿量减少继续、而于大量血液停滞于毛细血管内,冋信血量减少而引起心功能障碍,变现为神志淡漠,反应迟钝,口唇、肢端紫钳,四肢湿冷等,为病情严重的征兆。尿量能反应奋效循环血量和肾功能的变化,对决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应准确记录尿量及尿比重。在休克过程中可由于长时间低血容量,低血压或因使用人量血管收缩药后,导致肾脏血液灌注量不足而影响肾功能。我们常规为休克病人放置导尿管,定时开放,每小吋一次,记录尿量,保证尿量每小吋
7、不少于30ml,24h尿量不少于500ml。3休克病人的转送问题急诊接诊危重的休克病人一般应于急诊室就地进行抢救,不宜搬动以防苏血压进一步下降,或因延误抢救时间使休克进一步恶化,进入不可逆的阶段,故对此类病人应争分夺秒就地进行,经紧急处理,病情稍稳定后方可进行转送。故护理人员应熟悉病情,严格掌握休克病人转送的指标,具体如下:①经抢救后病人的血压持续在12〜8kPa以上。②尿量增多,每小吋在20ml以上。③情绪由烦躁不安转为安静。此吋方可决定将病人转入病房。转送休克病人应注意:①平卧于平板床或车上。②保持静脉通道通畅。
8、③备好急救药品,由医护人员护送病人入病房。④至病房后,由接诊护士详细复查血压,脉搏等情况,并需将抢救经过及药物详细交班,防止差错事故发生。参考文献:[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2-28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