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69649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9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及管理改革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及管理改革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及管理改革途径。笔者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新形势,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改革途径进行了探讨。中国7/vie 关键词:新形势;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全面扩招,更多的学生选择接受大学教育,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招生难题,但是高等院校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并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就业前景并不十分乐观,而很多职业学校走出的学生因为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就业技能,反而获得了就业优势。新的就业形势同时给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 一、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新形势 国家对中职教育大力支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植政策,但是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学生生源质量不高、教学管理机制落后、教学和管理方法不够灵活等问题,不能以就业为导向,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就业技能,虽然中职教育处于较好的政策环境下,但是仍然面临着招生困难的问题。 1.对职业技能和经验需求的变化。市场化经济改革日渐深化,就业市场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高校全面扩招使大学生数量猛增,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更高,而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力成本日渐增加,企业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掌握某一特殊工种岗位职业技能的技术型、操作型专业人才。
3、 2.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矛盾。学科知识包括了专业内的系统理论基础知识,技术知识则以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为主,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内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掌握能够用于工作实际的专业操作技能,才能够满足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3.就业教育和升学教育的关系。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日渐加快,科学技术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知识深度、综合素质以及操作技能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也要顺应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做好学生的升学预备教育,就业和升学两手抓。 4.课程结构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新课改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出现
4、了矫枉过正的情况,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忽视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甚至完全放弃了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及管理改革途径 1.以就业为导向。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改革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新的就业形势下,社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更加全面。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妥善协调好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复杂情况,能够第一时间适应工作岗位,快速的投入工作中,同时还要具
5、备改革与创新的能力,推动岗位行业自身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需要在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制度与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为社会输送能够适应岗位和行业需求的全面人才。 2.确立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风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特色的集中凸显,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灵魂,中等职业学校确立有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不仅能够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明确自身的作用和地位,还能够为全校师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确定办学理念需要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自身特色和发展趋
6、势,遵循国家教育政策与法律法规,并和学校自身的情况以及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短期发展和长远发展兼顾,使中等职业学校能够在特色办学理念下科学的发展,培养有特色、有优势的高素质专业型操作人才,面向社会需求,顺应就业趋势的发展变化。 3.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调整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改革的重点,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需要积极完善并不断创新学校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根据不同时期对职业教育不同的要求,及时修订和改革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学校规定能够有秩序地落实,指导全校师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
7、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以实际工作为基础,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将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逐步转化为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具体工作中,首先要积极探索人事分配管理制度的优化途径,为了进一步调动教职员工参与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学校要建立更加严密、科学合理的薪酬绩效制度,加强学校整体利益和教职员工薪酬绩效之间的联系,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改革与工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协同进行,形成更加有竞争力的薪酬绩效体系,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热情和积极性,并鼓励更多的优秀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教育,创造学校教
8、师和社会岗位从业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机会。与此同时,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快落实岗位责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