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开题报告

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开题报告

ID:2686794

大小:4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7

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开题报告_第1页
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开题报告_第2页
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开题报告_第3页
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开题报告_第4页
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开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题目重型货车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结构设计指导教师院(系、部)机械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日期教务处印制4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1.选题的目的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驶时,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汽车液压动力转向装置具有操作轻便、转向灵活、随动精度高、能吸收路面冲击波等优点,并且能提供大的转向操纵助力,在液压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依靠机械转向器实现应急转向。由于本次设计对象为重型载货汽车,所以将采用液压助力方式对其转向系统进行结构设计。2.选题的意义作为

2、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汽车转向系统是决定汽车主动安全性的关键总成,它对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和驾驶员的安全驾驶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设计汽车的转向特性,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始终是各汽车生产厂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在车辆高速化、驾驶人员非职业化、车流密集化的今天,针对更多不同水平的驾驶人群,汽车的操纵设计显得尤为重要。3.研究现状汽车转向系统经历了纯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个基本发展阶段。纯机械式转向系统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造价低廉,目前在一部分转向操纵力不大、对操

3、控性能要求不高的微型轿车、农用车上仍有使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技术成熟、能提供大的转向操纵助力,在重型车辆上广泛应用;EPS以其特有的优越性而得到青睐,它代表着未来动力转向技术的发展方向,EPS将作为标准配置装备到汽车上,未来一段时间在动力转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更新一代的线控转向系统由于有利于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有利于汽车设计制造、有利于提高汽车乘坐舒适性和汽车操控稳定性等原因,将成为动力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助力转向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日趋完善。今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将进一步成熟,线控转向系统将成为我们研究

4、的努力方向。4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1.主要研究内容本设计针对重型载货汽车,采用液压助力进行转向系统的设计,机械转向器部分采用循环球式转向器进行设计,分配阀采用滑阀式分配阀,并对动力缸及转向机构的臂、杆进行设计及转向梯形的优化。2.理论及方法通过对前人的设计进行总结,运用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汽车理论等进行设计。3.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1)第一章对转向系统的历史、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等介绍分析。(2)第二章对所选的重型载货汽车的主要参数进行选择。包括尺寸参数轮距、轴距等,及质量参数整车整备质

5、量、轴荷分配等等。(3)第三章转向系的方案分析,选择转向器及转向阀以及分布形式等。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正、逆效率以及角、力传动比等。(4)第四章机械转向器的设计计算。包括尺寸计算及校核。(5)第五章动力转向机构的设计计算。包括动力缸尺寸计算和分配阀的参数选择及设计计算等。转向传动机构的设计计算。包括转向机构的臂、杆件的设计等。(6)第六章转向梯形的优化设计。(7)第七章对所做设计进行总结。4.预期结果预计完成约50页说明书,一张装配图,两张零件图,一张原理图。本设计能够满足重型载货汽车转向系统操作轻便、转向灵活

6、、随动精度高、能吸收路面冲击波,并且能提供大的转向操纵助力等要求。4三、研究进度第1—2周毕业实习,完成实习报告。第3—4周查阅资料,对所选的重型载货汽车的主要参数进行选择。选择转向器类型及转向阀以及分布形式等。第5—6周确定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对机械转向器进行设计计算。第7—8周对动力转向机构进行设计计算。第9—10周对转向传动机构进行设计计算及转向梯形的优化设计。第11—12周画动力缸零件图、分配阀零件图、原理图。第13—14周画转向器装配图。第15—16周写说明书、准备答辩。四、主要参考文献[1]陈家瑞.

7、汽车构造[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2]王望予.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石美玉.转向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吴基安,吴洋.汽车电子新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李建秋.汽车电子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孙恒.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孙志礼.机械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9]徐灏.机械设计手

8、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10]李京生.中国汽车零配件大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1]刘惟信.汽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2]陈军.汽车拖拉机转向梯形优化设计.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N0.18[13]晓青.现代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J]上海汽车,2004,(11)4五、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