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44884
大小:49.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29
《浙江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浙江省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前言防震减灾是科技型、社会性、基础性的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促进我省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我省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依照国家防震减灾规划,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防震减灾事业的需求,特编制本规划。通过编制本规划,理清基本思路,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和规范全省防
2、震减灾事业发展,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5〕21号)、《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编制体系目录》(浙政办发〔2004〕120号),由省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重点规划2006-2010年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本规划是省政府指导全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审批防震减灾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同时对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规划,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具有
3、指导作用。—16—一、现状与背景通过“十五”防震减灾计划的实施,我省加强了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逐步增强。(一)现状1、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我省各级政府重视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和机构建设,健全和充实了省、市和部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及时部署和检查各地的防震减灾工作。各市和一部分县(市、区)明确了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为加强我省防震
4、减灾工作的法制建设,2002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为国家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在我省得到更好的贯彻实施奠定了基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工作,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法制观念和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了各级地震工作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要求,省和大部分市已经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分地区对建设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防震减灾的经费投
5、入逐年增加。2、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不断提高—16—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省地震台站质量和数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从有人值守的模拟记录过渡为主要是无人值守的数字记录,观测手段从10多台项增加到40多台项,地震观测技术初步实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数字地震台网能在10分钟内完成省内陆域部分地区2级以上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速报。地震监测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地震预报工作的开展,全省较强有感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基本上都能及时作出较准确的震后地震趋势判断。3、震害防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各级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加强了对抗震设
6、防要求的管理,一些重大工程和容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按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我省有关管理部门还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重大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程序。2000年以来,全省200余项重大工程和容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科学地确定了抗震设防要求。我省宁波市、杭州市已启动地震活断层探测工作。各级地震部门广泛开展了法律、法规和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利用发放宣传册、开展地震知识讲座和地震知识竞赛等
7、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广大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所提高。4、地震应急机制不断完善—16—省政府组织了省级地震应急指挥演练。各地和各部门十分重视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根据本地区震情和区域地质构造特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做好预案各项工作的检查和落实。温州、舟山等地多次发生较强有感地震,部分市县发生地震谣传事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都能按应急预案的要求,沉着应对,及时处置,消除了群众的恐慌情绪,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二)存在问题1、地震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与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8、。我省是经济强省和海洋大省,海岛、海域和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弱,地震烈度速报及地震海啸的预测预警工作尚属空白;水库诱发地震监测与强震动监测基础薄弱;全省没有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前兆观测系统,缺少精细的地表位移场图像和现代地壳运动及构造变形的空间分布数据,使得地震预测预报能力难以进一步的提高。2、城乡建筑存在安全隐患。城市部分旧建筑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潜伏高风险;农村民居多数未设防,抗震能力亟待加强。3、社会防震减灾意识薄弱。地震知识宣传普及面不广,社会公众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