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学演进的规律及其启示性意义

探寻文学演进的规律及其启示性意义

ID:26843841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9

探寻文学演进的规律及其启示性意义_第1页
探寻文学演进的规律及其启示性意义_第2页
探寻文学演进的规律及其启示性意义_第3页
探寻文学演进的规律及其启示性意义_第4页
探寻文学演进的规律及其启示性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寻文学演进的规律及其启示性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寻文学演进的规律及其启示性意义作者简介:伍静(1984-),四川泸州人,复旦大学文学学士。中国5/vie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1002-2139(2017)-03-0-02  老子早在先秦时代就提出“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的深刻智慧。所谓“反者道之动”,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也就是说“反者道之动”是在相反相成中不断的循环往复。  就中国诗歌

2、和西方文学流派嬗变而言,其运动路径从文学史角度都可以表述为:从产生、发展到高潮(正反融合的中和平衡)――再到超出平衡进而矫枉过正、最终衰落――然后又否定之否定式回归――这样一个“反者道之动”的循环往复过程。  一、从中国诗歌的发展概况及文学流派的嬗变来阐释其变化规律与特征  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开始了诗歌的兴寄传统;到了建安时期,兴寄言志的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魏晋风骨”这一美学特征:“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慨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1]  “到了梁陈时期,在以宫廷为核心的文人创作中,应诏诗、容物诗

3、、艳情诗迅速发展。歌咏身边琐事、描写月露风云成为诗歌主流,汉魏以来在诗歌中思考人生意义、追求远大理想的传统便逐渐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是齐梁式的‘弄花草,嘲风月’,是一种缺乏言志述怀的深刻内容和刚健骨力的创作风尚的齐梁�_靡文风。”[2]  及至初、盛唐,对齐梁靡风又有了批判式的革新和继承,同时强调风雅的复归。在融合正反(魏晋风骨和齐梁文风)的基础上,呈现出集大成的大唐之音。殷潘《河岳英灵集序》称之为:“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达到“神来,气来,情来”的“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完美诗境。[3

4、]至此唐诗在兴象雄浑和声彩兼备的正反融合下,达到了诗歌发展的高潮。  诗变于盛衰之际,诗歌的发展在唐代到了极致之后,宋代诗歌想超越唐诗的成就就显得非常困难。江西诗派提出了一些“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办法,但也过于理想化,随着江西诗派的发展流变而出现了偏移:江西诗派把学古作为创作的主要来源,参死句,而不像早期江西诗派的创始者那样在学古中有所创新,因而形成了拟古、因袭的弊病,最终走向了没落。虽然宋诗发展中也有像苏轼诗那样的代表宋诗的最高成就,但总体来说,宋诗的光环已经被宋词所取代,诗歌走向衰弱,并不是说后世诗歌没有好的作品,本来诗歌的优劣就

5、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能像唐诗一样那么大范围、名家辈出的时代已经远去。  江西诗派以后,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出诗应该学习盛唐,以“兴趣”为主,注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以及提倡“言有尽而意无穷”朦胧含蓄的意境美,也就间接针对了江西诗派的以学问为诗、以理为诗的诗法弊病,一定程度上是对江西诗派后期以学问、以理为诗的扬弃和反叛。可见,诗歌的发展又在矫枉过正中向相反的方向变动。  再到后来的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又呈现一定程度上学古习古式的复古,虽然同江西诗派的学古因袭有所不同,但也可也看作某一层面的反向运动;在针对前后七子复古的基础上,唐宋

6、派、李贽的“童心说”以及公安派的“性灵说”等又体现了对前后七子提出的理论的偏移与否定。  从上可以看出,宋诗的整体发展过程呈现出“否定之否定”式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各流派之间并非完全的否定和二元对立,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继承和相互吸收,尽管发展过程中还有其他流派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但大体的方向呈现产生―发展―高潮(正反融合)―极致和矫枉过正―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脉络、周期性的过程。  因此,总结以上各朝代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从汉魏以来注重风骨、兴寄到齐梁靡音或宫体骈俪的转向;到唐诗的兼容并蓄、相反相成的集大成从而达到诗歌发展的高潮;再到

7、宋以后偏执的发展导致拟古、因袭严重,以及过分主理――以理为诗、以议论为诗等使诗歌的意蕴和审美大大减弱而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其发展流变、特征正好体现了从产生、发展、高潮(正反融合的中和平衡),到超出平衡的极致、矫枉过正的偏移以致最终衰落,最后又否定之否定式的循环往复回归这样的过程。  二、从西方文学流派嬗变来探讨其发展规律  托多洛夫提出一种文学史演变模式――“白天/黑夜”模式:即一种文学潮流之后,往往是一种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文学潮流;他还曾指出,“在诗学历史上似乎有从‘有机模式’(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发展、成熟,死亡)到‘辩证’模式(命题-反命

8、题-综合)的过渡”。[4]  而从西方文学评论潮流的几次转移来看,朱立元认为,出现了“从重点研究作家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的转移。在19世纪以前占主流地位的浪漫主义、实证主义等都强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