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827699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9
《心包囊肿的x线诊断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心包囊肿的X线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心包囊肿的X线表现。方法收集本院自2004年—2009年心包囊肿患者1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讨论心包囊肿的X线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术前5例X线诊断正确,余者误诊为皮样囊肿、心包脂肪垫、肺错构瘤、胸腺瘤等。结论X线平片对心包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心包囊肿X线摄影X线计算机心包囊肿是发生于心包附近的囊肿,其最常见部位为右侧心膈角处,但亦有发生较高位置,甚至延伸至上纵隔。一般认为其形成原因是胚胎期心包发生时胚胎间质中出现间隙。这些间隙互相融合成为原始心包腔
2、。如一个间隙不能与其他间隙融合,又不与心包腔相通则发育成心包囊肿,如间隙与心包腔相通称为心包憩室。心包囊肿有单房或多房,由囊状薄壁的间皮细胞组成。囊内含有浆液或溥水状液体。常附着于心包外壁,为良性病变,极少引起压迫症状。据报道,囊肿小者直径为1.5cm,大者可达24cm,多数在3—6cm。1资料与方法本组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分布在20—50岁,其中7例无自觉症状,由体检或透视胸部摄片发现,其余3例,仅有轻微的胸闷、气短、心悸、咳嗽等。本组10例的心电图、化验等项检查,均无与心包囊肿有关的阳性发现。使用机
3、器GEDR,采用的是第二代旋转阳极滚珠轴承小热容量、大焦点瓦里安或印度球管。2结果本组10例的部位分布为:右前纵隔心膈角6例,左前纵隔心膈角1例,左心缘2例,右前心膈角和左后心缘两处者1例。8例边缘光滑锐利,2例模糊,2例有钙化,1例呈橘皮花纹样,1例为蛋壳状。5例有传导搏动,1例肿物压迫心脏向健侧移位。3讨论3.1发病部位心包囊肿的发病部位,以右心膈角多见,可占50—65%[1],其次为左心膈角,两心缘或心血管交界处更为少见,而且多为单侧发生。心包囊肿多数位于前纵隔,约占80%,少数为中纵隔,后纵隔极少见,少数病
4、例可见囊肿深入叶间裂内。在临床上,较小的囊肿多无自觉症状;若肿物较大,可出现压迫症状,如咳嗽、心悸等;如有感染,可出现胸痛、咳嗽或发热;如发生粘连,症状将随之加重。3.2诊断X线检查对心包囊肿诊断有特殊重要意义,因为多数无自觉症状,所以往往在体检透视或其他原因胸部摄片中发现,本组有7例属于此种情况。X线检查不仅能够发现病变,观察其部位、形态、大小和密度等,而且能观察囊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心包囊肿X线表现多为半圆、椭圆或圆形阴影,密度均匀较淡,边缘清楚锐利;若无粘连或粘连不明显,可有传导搏动。位于右心膈角的较小囊肿,
5、在侧位观察,其状如“泪滴”[2],此为主要特征之一。据报道,较大的囊肿壁薄而又含液体,因此可随呼吸或体位而变形,往往是扁圆形者,在倾斜体位时,病变长轴保持与地面平行,此亦为其特征性表现。本组有2例出现典型的囊壁壳状钙化,我们认为这也是心包囊肿的特征之一。尤其呈橘皮花纹样钙化,在其他纵隔肿瘤中少见。较小的病变,对心脏、血管及纵隔的位置没有影响,若病变较大,可压迫心脏向健侧移位[3]。3.3鉴别诊断(1)心包脂肪垫常见于肥胖者,呈三角形,外缘多平直,深吸气拉长,呼气则变宽,密度相对更低,多位于左心膈角,也可两侧同时存在
6、,在侧位胸片上往往显示不清。心包囊肿则多为外凸弧形,密度相对较高,边缘较锐利,侧位易于显示。(2)皮样囊肿无论有无壳状钙化,其形态和密度与心包囊肿都极为相似,但发生部位偏高,基本局限于前纵隔内,皮样囊肿继发感染,其边缘可呈毛刺状,如与支气管相通,可形成液气腔或咳出毛发等物,有助于鉴别诊断,有的皮样囊肿,在立位照片时,可有典型的分层现象,为其特征。(3)胸腺瘤发生部位较高,密度亦高于心包囊肿,边缘多呈结节状,小波浪状或有毛刺,与心包囊肿的光滑、整齐的边缘有明显的区别。多发的胸腺瘤和多发性心包囊肿的形态、部位尤为相似,
7、但前者多为恶性,其临床症状明显,也有伴重症肌无力者,此外,胸腺瘤的阴影形态不随体位或呼吸而变形,这也与心包囊肿不同。(4)室壁瘤和主动脉瘤此两种病变,都与心脏或主动脉阴影以宽基底相连,且很少大于半个球形,各有其相应的病史。室壁瘤有时可出现特有的矛盾性搏动,此二种病变与体位和呼吸均无明显关系。(5)膈肌肿瘤、囊肿膈肌病变的基底部坐于膈上,往往可随膈肌上下一致运动,如实在难以区别,可做人工气腹以助鉴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