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视角下的政府体制改革

善治视角下的政府体制改革

ID:26826805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9

善治视角下的政府体制改革_第1页
善治视角下的政府体制改革_第2页
善治视角下的政府体制改革_第3页
善治视角下的政府体制改革_第4页
善治视角下的政府体制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善治视角下的政府体制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善治视角下的政府体制改革  导读::善治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已经逐步地打入中国市场,不断被学者及当局研究并予以尝试。从1949年建国之初开始至今,为适应新时代各个方面的发展,我国进行了多次政府体制改革。本文立意从政府治理的角度出发,把善治的理论运用于政府体制改革的研究过程中来,力图寻求一种基于善的视角下,更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  关键词:善治,治理,政府体制改革  石佑启,杨治坤认为,善治是治理的发展,是政府和公民对公共行政事务的合作治理,其实质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还政于民;它表征着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一种宽容为本、合而不同、合而共生的互动共

2、进关系。善治在向度认识和路径选择上为行政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力量,我国已进行多次行政体制的改革,但仍有些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尝试把善治的理念容入其中,去纠正,去完善。  一、治理与善治的概念解释  善治由治理发展而来,治理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及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学术界日渐崛起的显学,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途径,而合作网络途径则是其在90年代中后期的新进展。  而在中国,治理一词被翻译过来之后,最早出现在市政学中,用来研究如何有效地解决城市和地方上的种种问题。自90年代以来,这一概念不再局限于政治

3、学领域,而是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社会领域。然而由于分析角度和对象的不同,学者们对治理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治理,在定义远未能达成一致的看法。在R.罗茨看来,治理可用于指代任何活动的协调方式,至少有六种不同的用法: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和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陈振明在《公共管理学》一书中指出,治理理论体系有三种研究途径:政府管理的途径、公民社会的途径、合作网络的途径。  治理理论认为,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缺陷,但治理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着失效的可能。而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国家

4、和市场的基础之上,它是对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  善治是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其根本特征在于政府与社会两者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以提高效率,保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贯彻。  善治,是指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公民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利参与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善治是中国政府实现角色转换的目标之一。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俞可平教授认为构成善治的基本要素则主要包括合法性、法制性、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参与性、稳定性、廉洁性和

5、公正性等10个方面。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就成为完善治理结构和建立有效治理的必然趋势。  二、政府体制改革历程  20世纪最后的20余年,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以及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政府效率,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它的基本取向是以采用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调顾客导向以及提高服务质量为特征的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它往往被人们描述为一场追求3E目标的政府管理改革运动。这场改革使支配了20世纪大部分时光的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向

6、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即形成政府治理的新模式。  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逐步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  而在西方进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同时,我国也根据具体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的政府体制,逐步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政府管理模式。  从1949年到2011年我国前后经历了九次较大的以机构改革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  (一)第一次机构改革1952年,加强中央集权(二)第二次机构改革1956年,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三

7、)第三次机构改革1960年,重新强调集中统一(四)第四次机构改革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五)第五次机构改革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关键  (六)第六次机构改革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七)第七次机构改革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八)第八次机构改革2003年,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九)第九次机构改革2008年,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纵观历次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显示了必然的缺陷。我们应该不断吸取经验,把新的好的理念融入改革方案中。  改革取得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