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课改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体会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课改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体会【摘要】现在,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重要课程,是课改的前沿阵地,该如何做好课改后小学语文习作的教学工作?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育写作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发现,丰富的习作素材。 三、整体推进,年段侧重,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教学。 【关键词】学生;写作;兴趣;信心 【Abstract】No,butlanguageconductandactionsafoundationofimportancethecoursebealesson
2、tochangeoffrontfolloaryschoollanguagetheteachingoftheintheteachingthefulfillmentofrealizeBE: A,stirupastudenttheinterestoftheaterial. Three,entlayparticularemphasisonandhaveofputShigroundtocarryonawritingteaching. 【Keywords】Student;Writing;Interest;Confidence 现在
3、,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重要课程,是课改的前沿阵地。语文是教育教学中的大难题,要抓住这次课改的机遇,实行根本的变革,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要,那么,怎样做好课改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工作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是这样: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育写作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从一年级抓起。要让学生知道写作就是把自己说的话写成文字,但是,要注意我们壮族的语言和汉族在语言顺序方面是有很大的差别。如我们壮族言序把汉族的“猪肉”说成“肉猪”,意思方面就不同了。从一年级起就要求学生多用普通话说话,这
4、时老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说出来,多说话就能写出话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拼音或图画代替。把每天最想说的话写出来,把说话当做一种有趣的游戏来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写话的浓厚兴趣。当学生有了习作的兴趣后,就会从习作中得到乐趣,就会爱上写作。这样无形中就形成写作习惯,并且把学生写出的话,念给全班的同学听,让大家分享学习成果。从此小作者就有一种成就感,就有一种再写的欲望。这样,小学生感到写作不过如此,就没有什么高不可攀了。长此以往,小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信心和能力就在不知不觉地培养起来了。 2.引导学生
5、用心去观察发现,丰富习作的素材 小学生写作容易千篇一律,万事一物,内容、写法雷同。主要受传统思维影响:写人要高、大、全;写事要意义重大;写景要发出赞叹等,围绕在这些老套中转。这是老师导向和命题直接影响。她脱离学生生活,小学生只好胡编乱造。因为学生生活单调,缺乏发现和创造。那怎么样引导小学生用心去观察发展呢? 2.1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在我们农村周围是田野、大山、小溪、河流、野花野草、庄稼树木。平时如果不用心去观察,都觉得身边的一切事物依然如故,没有什么可以写。但是,我们教师若带学生去田野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里有很多有趣的
6、、鲜活的、奇妙的东西可以写进小学生的习作里。如:早晨禾苗上的露珠在阳光照射下,变成五彩的珍珠;小蜻蜓在禾苗上点水,有可联想写为;小蜻蜓轻轻的拨动了大自然的琴键,凑响了春天的音符。又如田野里春夏秋冬的变化,对这些变化的感受,都可以有感而写,这些生动的情景场面,记录下来的就是真实又生动的描写。2.2教师引导小学生善于发现。在农村学校小学生每天都和大自然一起;每天和村里的男女老幼在一起。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有很多的东西自己还没有发现。如:爷爷的叹气;奶奶的唠叨;妈妈的微笑;爸爸的沉默等都反映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又如,新农村建设,
7、修路建桥、起新楼房、建村公园等新生事物。这就是写作的素材。只要对周围事物有一种好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积累起来,作文就有写不完的材料和内容。 2.3教师引导学生多读书,用心读,积累更多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改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这就是强调多读书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多读书、善读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里,总结发现,凡是多读书的人写作能力强,文句精彩,写作速度亦快。因此,通过多读书来收集资料解决问题、丰
8、富知识、储备语言、活跃思维、借鉴写法都起到极大作用。 3.整体推进,年度侧重,有的放矢地进行习作教学 在课改课标里贯穿着减少束缚、放开手脚、自由倾吐、整体推进的思想。但是,关键还是对年段的侧重地施教;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心,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