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强慈禧支持洋务派打击顽固派

为自强慈禧支持洋务派打击顽固派

ID:26801576

大小:64.9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9

为自强慈禧支持洋务派打击顽固派_第1页
为自强慈禧支持洋务派打击顽固派_第2页
为自强慈禧支持洋务派打击顽固派_第3页
为自强慈禧支持洋务派打击顽固派_第4页
资源描述:

《为自强慈禧支持洋务派打击顽固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自强慈禧打击顽固派支持洋务派洋务运动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进步运动。它顺应历史前进的潮流,揭开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序幕,它以兴办近代工业为中心,引进的先进生产力带耒了一系列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长期的、缓慢的、艰难的変化。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了。当時中国正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大

2、起义冲击着满清王朝的颓垣残壁。可以说“内忧外患”一同并至,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这些人妄自尊大,盲目排斥西方的一切新生事物,固步自封,拒绝进行任何改革;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恭亲王奕、军机大臣、大学士桂良和文祥等,在地方上则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为首的湘淮集团。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

3、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为了介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后,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批属于近代意义上的新生事物,对中国社会起了某些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严重的“内忧外患”形势下的‘自强’、‘求富’,决定的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清政府首先是把“心腹之患”的大平天国和捻军镇压

4、下去,而后才是设法抵御被认为是“肢体之患”的外国侵略者。因此,开始实行的“自强新政”主要内容:首先是引进和学习西方近代军事科学技术,以对外国侵略者的退让、妥协,换取军事上的支持,加强镇压太平军、捻军。一开始就以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为主要任务。1861年曾国藩在安徽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军火工厂--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弹药、大炮等军火。1862年4月(同治元年三月)李鸿章的淮军在松江筹迠洋炮局、又先后在苏州办了两亇洋炮局、1865年在上海迠立起中国第一座大型综合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将苏

5、州炮局西迁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制造总局,为“剿捻”制造枪枝、弹药。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中国第一座造船厂--福州船政局。专造兵、商各轮船。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创办了天津机器制造局,制造华北地区“剿捻”用的军事装备。在四大军事企业中江南、福州两局还带有制造机器轮船、发展民用工商业的意图。近代军用工业虽具有资本主义倾向,但不可避免地具有比较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並且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是很强的。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外国侵略者借1860年建立起来的“中外和好”之机,加强和加速了政治、经

6、济和文化的侵略,簾价商品输入激增,尤其是同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纺织品,使外贸由出超変成了入超,加之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1874年日本占台,使一部份开明官僚士绅和具有资本主义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抵御外侮、挽回权利的思潮,使清政府在军事上大力建设海军、增强海防、编练区别于湘、淮军的新式陆军的练军;经济上除继续在各省设立兵工厂、扩大原有军用工业外,还着重于民用企业的创建,以期与洋商竞争:1873年创设的轮船招商局就是由军事工业向民用企业转変的标志。洋务派增加了买办商人和有维新倾向的知识分

7、子。1870年开始筹迠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日本侵台、“海防议起”,清政府向英、德订购舰只建立起南洋、福建、北洋水师,重奌建设北洋水师。使得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起了一定的抵御外侮的作用。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企业,除少数为政府出资官办外,大多为官督商办。主要的有:1873年开业的轮船招商局到1877年收买旗昌船产,后迫使怡和太古订立齐价合同,进而又开采煤矿和采掘、冶炼其它金属矿芷;九十年代初,湖北张之洞办成以汉阳铁厂为中心兼采煤、采铁的钢铁联合企业;李鸿章、盛宣怀督办的津沽、津沪、

8、长江、闵、浙、沪、粤等地,乃至通向全国、欧洲的电线架设;八十年代初左宗棠在兰州的机器织呢局和上海的机器织布局;1893年李鸿章、盛宣怀在上海新建的华盛纺织总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纱、洋布的进口。在洋务运动初兴时,为引进西方近代技术设备,兴办军事工业,购买洋枪、洋炮,不得不依靠外人。为了培养翻译人员,淸政府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北京设同文馆,又在上海、广州设方言馆。要真正办好“洋务”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中国必须要有通晓洋务的人才,于是派遣人员岀国留学便摆上日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