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废约史的的研究30年 李育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废约史研究30年李育民 中国进入近代是西方列强用大炮强迫清政府接受不平等条约开始的,中外条约关系是近代历史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巨大。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将这一问题纳入中外关系和外交史领域,或在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史等著作中有所涉及,少有专题性研究。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这一领域,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专题研究,其中废约史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典型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学术繁荣。然而,学术界对已有研究和今后发展趋向缺乏必要的总结和思考,只在中外关系史或近代史
2、研究综述中略有涉及。这一状况显然与该领域的重要性和实际状况不太相称,有鉴于此,笔者拟对大陆废约史研究作一较为系统的评述,抛砖引玉,以冀促进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一、30年研究纵览废约史研究,至迟从20世纪20年代便已开始,其时报纸期刊发表不少阐述废约斗争的相关文章,也出版了一些小册子之类的著作。这些论著主要是为了适应废约斗争的需要,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新中国废约史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前,多是从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的角度论及中外条约,少许文章从反侵略的角度涉及反对不平等条约问题。自改革开放之
3、后,这一领域开始了真正的专题研究,迄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逐渐趋热,形成了可喜的局面。可以将这30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80年代,是废约史研究的起步阶段。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思想禁锢的打破,学术环境的改善等因素,研究者突破以前的某些禁区,扩大了视野,由此出现了一批探讨废约问题的专题论文,如方铭《关于苏俄两次对华宣言和废除中俄不平等条约问题》(《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李光一《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的废除不平等条约》(《史学月刊》1985年第4期);习五一《论废止中比不平等条约》
4、(《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韩渝辉《中国是怎样得以在抗战时期实现废约的》(《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王淇《一九四三年〈中美平等新约〉签订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评析》(《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等等。这个时期出版的民国史、外交史、五四运动史、武汉国民政府史等著作,也涉及废约问题。这些论著虽然没有全面展开废约史研究,但却是很有价值的起步。第二个时期是1990年代,是废约史研究的发展阶段,体现在如下几点:其一,部分学者以条约和废约问题为研究旨趣,明显地产生了一种新的研究取向。这个时期出
5、版了两部有关近代中外条约的专著,即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和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其主体部分是论述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但都论及中国的废约斗争。此外还有程道德主编《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法》(现代出版社1993年版)、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吴孟雪《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百年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等,也都论及废约问题。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历史研究》1997年第3
6、期)一文,对内涵丰富的废约历程作了简单扼要的勾勒,揭示了这一斗争的清晰线索。其二,出版发表了一批论著,扩大和深化了前一阶段的研究。这个时期出版的外交史和中外关系史,以及民国史、中共党史和国民革命运动史著作,多以一定的篇幅论述修约和废约交涉。论文方面,不仅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均有显著进展。或承续此前的论题作更深入的探讨,或提出新的论题拓展研究领域,或开展学术争鸣阐述不同见解,等等。其三,这一研究领域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推动了研究工作的发展。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条约或废约史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
7、支以此为主攻方向的研究队伍。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此作为硕、博士的培养方向,产生了一批与此相关的硕、博士论文。同时,条约和废约问题研究,受到了有关专家和政府社会科学规划部门的重视,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第三个时期是本世纪起始到现在,是废约史研究的繁荣阶段,体现在如下几点:其一,初步建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体系。这个时期,废约史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尤其是出版了一批修、废约史专著。其中三部废约史专著先后问世,即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李育民《中国废约史》(中华书局20
8、05年版);徐文生编著《中华民族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史》(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另外还有康大寿、潘家德《近代外人在华治外法权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李永胜《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这些著作或作全面系统的探讨,或对某一时期的修约交涉、某一特权及其撤废作专题研究,体现了废约史研究的显著进展。尤其是废约史专著的出版,反映出这一领域的研究从粗略零散转向了完整全面,具有了系统性或体系性特点,而这正是一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