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

大力推进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

ID:26784117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9

大力推进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_第1页
大力推进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_第2页
大力推进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_第3页
大力推进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_第4页
大力推进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力推进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力推进工业工程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介绍了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特点以及制造和现代制造问题.对工业工程及现代工业工程进行了简介.提出在制造业中推广IE技术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环境制造现代制造工业工程工业工程应用  随着我国成功的加入P),并遍及欧洲,该模式为机械论主导,人被当成机器,无视员工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从70----,80年代是生物模式。二战后,日本认真地学习和应用了机械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并创造了丰田生产方式/准时制(JIrr)生产、质量工程等,和精益生产(LP),世界制造业市场的竞争从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以单件成本最低为目标的数量竞争时代,转变为70-

2、--80年代以质量为目标的质量竞争时代。该模式主张摒弃机械模式的泰勒制,实行目标管理,只提出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至于达到途径由实施者自主决定。此模式不关心人与人,部门与部门间的交互作用,缺乏系统的管理。从90年以来为社会模式,主张从系统的观点研究人与人、部门与部门间的交互作用,执行集成系统管理,是企业形成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相乘效果,主张进行目标方针管理。1987年,美国经济严重滑坡,其贸易赤字高达1610亿美元,经调查、研究,对制造业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认真总结了制造业竞争失利的经验教训,创造地提出战胜危机、振兴和发展美国制造企业的新战略一一灵捷制造【AgileMan

3、ufacturing],并在同制造企业密切的沟通和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因而深受政府、工业界、工程界和学术界的重视。  1993年,以总统向国会的报告形式正式公开提出以此战略为核心的制造业的历史使命制造业被迫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的方法向2l世纪的制造技术和方法的关键性转变,从9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看,此战略基本上是成功的,世界制造业进入从传统的制造生产方式向适应2l世纪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方法的历史性战略转变。  现代制造的问题:  (1)世界制造业面l临的困难日本人见胜人教授将此归纳为四大方面:一是现有的产品饱和,制造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不少产品供过于求。我国在1997年也进入过剩时期。二是工业

4、空洞推动发达国家将中低技术产品和基础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三是资源的滥用己引发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危机。如1996年的能耗是1990年的6倍,全世界的石油与天然气仅仅可再用50年,铀可再用25年。四是职业吸引力迅速下滑。  (2)基于三高的制造阻碍可持续发展基于机械模式和生物模式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带来的最大后遗症,是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三高的后果引发了自然对人的惩罚资源匮乏与生存环境恶化、污染危及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3)企业管理不足美国工程院士李天和指出美国企业管理中存在三大不足:  一是一窝蜂,追潮流,赶时髦:二是没有按照系统科学和系统集成管理

5、进行企业设计:三是没有同社会科学密切结合。  (4)制造技术不足表现为设计与制造分离;制造与管理结合不密切;单纯技术观点,较少与社会科学结合:缺乏系统论的观念,没有系统、全寿命地进行各种制造活动;制造方法与技术革新面过少,传统的生产技术与方法严重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5)可持续发展三高传统工业化道路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和灾难,成为不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己失去重走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可能,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并面l}6j更加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危机与挑战。  二战后,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和市场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能力的不断增强,高新技术成果和计

6、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制造业市场运行和制造活动的节奏,促进了传统的制造方法向2l世纪先进的制造技术、方法和系统的历史性战略转变。制造技术向着系统化、柔性化、重组化、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在于快速响应产品的变换和混流生产,降低投资损失和制造成本,压缩生产周期,保证交货时间,提高制造生产效率、效益,保证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消除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提高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世界级的先进企业将使顾客完全满意(TCS)作为企业的业务目标和不断改进业绩的保证,并从信念、目标和精神三方面落实,超越顾客的期望,适应顾客需求变化

7、、利用需求变化和引导需求变化,实现供货时间、品质与性能质量、售价、服务和对环境的影响的综合优化,在质量工程上,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以±6o作为过程能力的评价标准,提倡并实施达到±6o的品质的质量控制制,实现质量零缺陷(差错率为百万分之3.4),如摩托罗拉的调查证明,若平均每个员工每天出错(不满足TCS)机会是l00次,按照±6O制的要求,则全公司l5万人每天的出错次数不超过51次。  制造业在2O世纪后期面临着重重困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