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ID:26775411

大小:70.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29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_第1页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_第2页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_第3页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_第4页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内容提要:本文着重从意义关联的角度讨论社会科学田野工作中的深度访谈法。从深度访谈的性质出发,本文尝试分析了与访谈有关的诸种意义体系,并讨论相关的访谈方法。本文主张,访谈既应当以“悬置”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态度进入现场,同时又要随时保持反省;访谈的过程应以日常生活及生活史的结构为结构,以发现问题,追究问题,最后再讨论个案的普遍性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访谈将不仅仅是单纯搜集资料的过程,而已经成为研究的一个环节。(注1)关键词:深度访谈 意义探究 日常生活 生活史一、问题的提出:“深度访谈”的实质“深度访谈”作为定性研究中的方法,在目前的社会学

2、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谓深度访谈,学界所指的主要就是半结构式的访谈(semi-structureddepthintervie,1987;ArkseyKnight,1999;p;Knight,1999:7)。在此前提下,“尽管访谈员足以将谈话导引到感兴趣的题目上,深度访谈还是会为被访者提供足够的自由,他自己也可以来把握访谈”(Hakim,1987:27)。但是深度访谈最重要的目的还在于它的第二个特征,即“深入事实的内部”。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何谓“深度”,一个是如何能够深入事实内部?关于“深度”,文格拉夫提出了两点:  1.“深度”了解某事乃是要获得关于

3、它的更多的细节知识。2.“深度”指的是了解表面上简单直接的事情在实际上是如何更为复杂的;以及“表面事实”(surfaceappearances)是如何极易误导人们对“深度事实”的认识的。()的观点,“定性研究关注于个体对他自己的态度、动机和行为的表述(accounts)……定性研究的使用并不必然意味着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methodologicalindividualism),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解释都归之于自我指向(self2directing)的个体。但是人们关于情境的自我定义是所有社会过程的重要因素,即使它没有提供完整的表述或者解释”(Hak

4、im,1987:26)。被访者在整个访谈过程中的所有表现都是研究者观察的对象,并且是后者研究资料的来源。就意义角度而言,这就又回到了韦伯在讨论社会行动时提出的观点:社会行动是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的,而这样的意义是可以被我们理解的;理解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是社会学的任务,而且这样的理解必然与解释联系在一起。(注2)访谈资料既然来自被访者的叙述,那么这样的资料一定也是由被访者赋予了意义的(或者说,这是经由被访者主观建构的叙述)。因此,一般说来,对访谈资料的理解和解释可以大体等同于对被访者赋予访谈资料的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我们要理解并给出解释的则应是被访者赋予访谈资

5、料(话语)的意义。这其中包括被访者赋予这些资料的意义,以及这些资料和被访者的行为对研究者而言的意义。此外,我们还要关注访谈发生的场景,因为被访者同样赋予其以某种意义;并且该意义与被访者赋予自己叙述的意义是存在着某种联系或一致性的。实现研究目的的前提在于对这种访谈资料的理解和解释。于此,我们进一步认为,深度访谈发生的过程同时也是被访者的社会行动的发生过程。所有被访者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诸如动作、表情,以及最重要的叙述行动也需要我们去观察、理解与解释(即在深度访谈这一获取资料的过程中,必须将资料的载体也纳入资料的范围之内)。但是这样的观察、理解与解释并不意味着

6、研究者要与被访者的意义体系相混淆。我们应该在被访者的日常系统中完成对被访者的“投入的理解”和“同感的解释”(杨善华等,2003)。这也符合韦伯的原意,也就是说,对于行动的理解要将其放置在行动者的文化背景之下来进行,但同时也要注意明确区分研究者与被访者,即我们所理解的是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而不是我们研究者主观认为并强加于行动者的意义。舒茨将各个有限的意义域称为各意义世界,进入社会科学的世界意味着放弃自然态度,成为价值无涉的观察者(disinterestedobserver),同时具备了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意义关联体系。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既然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

7、并非同一个世界,那观察如何可能?即使论域限定在访谈之中,问题也同样存在,研究者如何首先获得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者的理解?舒茨认为:“当他(社会科学观察者)决定科学地观察这个生活世界时,即意味着他不再把自身及自己的兴趣条件当作世界的中心,而是以另一个零点取而代之,以成为生活世界现象的取向”(Schutz,1962:158)。社会科学的观察者,已经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参与者,即使是在访谈类的观察中,也非如此不可,尽管访谈的特征是双方的互动。因为访谈一旦发生,被观察者的日常生活也就停止。要完成从日常生活到社会科学世界的跃迁,就必须将自己从实际的日常生活中抽身出来,“

8、并将自己的目的动机限制在如实地描述与解释所观察到的社会世界中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