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险峻的山路-最弯的公路.doc

中国十大险峻的山路-最弯的公路.doc

ID:26759822

大小:2.03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8-11-29

中国十大险峻的山路-最弯的公路.doc_第1页
中国十大险峻的山路-最弯的公路.doc_第2页
中国十大险峻的山路-最弯的公路.doc_第3页
中国十大险峻的山路-最弯的公路.doc_第4页
中国十大险峻的山路-最弯的公路.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十大险峻的山路-最弯的公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分布着密密麻麻的高山、大江、平原、湖泊,国内外游客都惊叹于天工造物的神奇。而在沟通南北、东西的公路上又处处点缀着能工巧匠们费尽心血、并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印记。群山峻岭中深藏着开拓者们大无畏的先驱精神,也回应着探索者们“煮酒论英雄”的赞叹。驴友、自驾游者都以征服曲折的山路、弯道;熟练爱车的操控技术;撷取最美的壮阔风景为佳话。这些,都是时代的最强音。    最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贵州晴隆“24道拐”  24道拐”就在晴隆县城的西南边上,在这一著名路段入口处,晴隆县政府早在1988年就立了一块石碑:“晴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现在“2

2、4道拐”的道路仍然可以通车,隐约地提醒人们当年的“运输战绩”。    那远远的兜了个大圈的就是现在的G302  据介绍,“24道拐”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全长5公里左右。二战时期,晴隆是中国西南抗战运输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从云南方向来的运输车辆必须经过这里送到前线和重庆。1991年出版的《贵州省志·交通志》记载,“美军在晴隆设站成立公路改善工程处”,改造“24道拐”的线段勘测、设计施工方案等,都是“战争期间由美国人提出来的”;美国派驻中国的工程技术官兵“当时就驻扎在当地维修公路”,“24拐”也由此被减改为现在的“21拐”,以适应战时运输需要。  要拍摄“24道拐”也不是

3、一件容易事,需要绕道走五六公里的山路,爬上“24道拐”对面的晴隆山上。也只有在那里才能看清楚“24道拐”的全貌。“24道拐”对面的晴隆山上,这里已经修了观望台,顺着山坡大约有三百米长的护栏,可供游人凭栏观看“24道拐”,站在这里距离对面的“24道拐”大约有六、七百米的距离。    “二十四道拐”路线上下盘旋,而且路基窄,坡度大,弯道急。一般车辆通过“二十四道拐”至少16-20分钟,轿车以最快速度通过的时间大约是7分钟左右。后来,有一位美国老兵特怀念此地,找了半辈子。最后在一次准备举行汽车拉力赛的时候终于找到这儿了,并以其权利影响推荐此地作为一个赛段。  在60多年前那段烽火连

4、天的抗战岁月里,有一条运输动脉,从印度经缅甸,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通过这条运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它是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而位于贵州晴隆的“24道拐”公路就是这条运输动脉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历史渊源    “24道拐”重新被发现  壁立的山体,盘旋的公路,像是天公抖落的银练,从云端直坠谷底。在直道和弯道上,美国“GMC”十轮大卡车,沿着一条拥有24道弯的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的山顶依序行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张出自美国随军记者之手的中国公路照片,被世界

5、各大媒体反复转载。战后美国出版的《醋瓶子乔的战争》(“醋瓶子乔”是美军将领史迪威的绰号)一书的封面,也采用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公路被称为“24道拐”公路,媒体和专家都声称这是滇缅公路上的一段,但究竟位于什么地方,谁都说不清。在二战期间承载了无数军用物资运输,为二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这条公路究竟在哪里?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有学者在云贵两省寻找未果。“24道拐”公路声名远播,在现实中却神秘地消失了……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云南二战学者戈叔亚开始研究滇缅公路历史。但是,他原本认为在云南境内的“24道拐”公路却始终找不到踪影。此后,戈叔亚花费8年时间苦苦寻觅。他走访历史学家和许多二战

6、老兵,并沿着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实地考察。他甚至跑到缅甸腊戍,还从云南边境的畹町沿史迪威公路经缅甸八莫到达密支那,却始终一无所获,照片与实地对照,总是相差甚远。2001年底,戈叔亚偶然得知,“24道拐”公路在安南。“安南”是贵州晴隆县的旧称。于是,戈叔亚踏上了开往贵州的列车。2002年,经过实地考察,戈叔亚向新闻界宣布了自己的发现,终于揭开了“24道拐”公路神秘的面纱,它就位于贵州晴隆县。      新老照片对比    巧夺天工的公路    “24道拐”公路所处之地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盘旋于雄峻陡峭的晴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

7、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等众多石刻。鸦关之雄险,名闻滇黔,明嘉靖年间,诗人周文化由此路过,留下了“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的诗句。  “24道拐”公路就修建在这样一个艰险的地段,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1935年,由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多次勘测设计,同年由民国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24道拐”公路正式动工,1936年竣工,成为黔滇公路的必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