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53705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9
《试论普洱茶市场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前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普洱茶市场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前景[摘要]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历史三、普洱茶市场的发展前景如前文所述,就现有材料来看,总括普洱茶的栽种和贸易历史,笔者将其大致概括为:始栽于蜀汉,交易兴于唐,宋元需求扩大,明时闻名遐迩,清前期达到鼎盛时代,清末逐渐衰落,抗战时又一度兴盛,50年代以后呈总体衰退状态。进入80年代以后,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地方政府在思茅县的倚象、普洱县板山、江城县牛洛河、澜沧县惠民和富班,建成连片的上万亩高标准集约型商品茶生产基地。1988年,建成投产的思茅柏枝寺茶树良种场,种植茶树60个品种,其中大叶种茶种29个,并向
2、本省和贵州省的一些地区提供种苗,推广经国家鉴定的优良茶树品种。90年代以后,普洱茶市场逐渐走向复兴之路。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和2001年,在普洱茶产地和集散地的思茅地区已成功地举办了五届“普洱茶文化节”,对于普洱茶的研究和交易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此外,位于普洱县宁洱镇的占地面积3330平方米的普洱交易中心市场正在建设之中。当地的有识之士也在积极挖掘和建构普洱茶文化,志在“以茶广交天下、以茶联谊、以茶促文、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致富”,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以及勤劳淳朴之民风民俗的重新确立。由此可以
3、看到普洱茶市场日渐复兴的趋势。虽然普洱茶市场逐渐走上复兴之路,但在历史上与现实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交通问题。普洱在清代及民国时期虽一直是边陲重镇,滇南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但因其地山高箐深,地形复杂,给交通事业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经各族人民世代开辟,逐渐形成了多条步道、驿道。清光绪八年(1882年),曾于奎阁旁修了把边江铁索桥,并修建了多处石拱桥和木桥,但普洱仍为交通闭塞之区。这些驿道大多为土路,至昆明部分地段为石镶路。往返以步行为主,富户官商则以骑骡马或乘滑竿取代步行,运输则靠骡马牛驮
4、运或人工挑背。马帮驿道多为窄险坎坷的小道,沿途崇山峻岭,江河纵横,森林茂盛,甚至在山峦陡壁中穿行,艰辛困难。地霸商贾以“锅头”带领马帮驮运货物,日行最多30余公里。天亮起程,日薄歇宿于山野路旁。沿途常遇土匪抢劫,野兽出没,危害人畜,故马帮常带枪支武器自卫。雨季瘴疠流行,旅途病亡者屡见不鲜。真是“重重青山望不断,马帮行路难”。交通的闭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洱市场的发展。清代末期以后,茶园面积逐渐减少,茶叶产量降低。加之道途不畅,旅途艰辛,茶叶产销逐渐衰落。西双版纳一带在历史上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其地多山,交通不便,50年代以后虽然
5、弥宁、昆洛公路通车,但是新修的公路,路面不好,对汽车磨损很大。景洪至勐往,勐遮至澜沧,勐遮至打洛等各县集市之间仅有便道,主要依靠黄牛和骡马驮运。若遇雨季路烂,马帮也不易行走,对物资的运送和交换影响很大,导致物资调运不灵。水路澜沧江有舟楫之利,但船少而小,由景洪至官累可通船。景洪至橄榄坝陆路仅可行人,骡马则不能通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滇南的交通条件依然不好,特别是普洱通往外界的公路条件依然较差。2001年春,笔者曾从普洱县城去下关,一路上尘土飞扬、颠簸难行,汽车行驶缓慢,且走走停停,到下关花费了一天一夜的时间。沿途望去,村庄疏落
6、,土地贫瘠,民众生活颇为贫困。茶叶的生产和销售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关系密切,茶业的发展,为他们的经济生活带来很大的好处。如果能够在整修公路的同时,于沿途山丘开辟茶园,发展茶叶种植,不仅会促进普洱茶市场的兴旺,也将会带动当地集市的进一步发展,极大地改善民众的生活。另外,茶叶品种栽培的多样性也非常重要,20世纪60年代以前,普洱茶多为稀株种植,虽经济效益较低,但因茶树多与樟树、柏树混种,茶叶质量较好。6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密植茶园。现在主要是走集约化经营和规范化密植速生茶园的发展道路。当然这对普洱茶生产的大规模发展是有利的,但如果在
7、此同时,在一些地方继承过去稀株种植,并与樟树、柏树混种的方法,保留传统的优质高贵品种,将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的饮茶者的需求,促进普洱茶市场的多样性发展。目前,在国内,尤其是北方茶叶市场多被安徽、闽浙茶叶占领,普洱茶主要行销藏地、东南亚(例如,2003年2月,笔者在马来西亚考察市场时,看到华人开的茶叶店里就有云南产的普洱茶出售。)、港澳、日本和法国等市场。如果普洱茶能够通过文化宣传、科学管理、传统优势品种开发,打开国内北方市场,特别是北京茶叶市场的销路,则昔日普洱贡茶的辉煌时代的重现将不会太久远了。参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