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台汉简日书释字补说(两条).doc

印台汉简日书释字补说(两条).doc

ID:26751216

大小:23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9

印台汉简日书释字补说(两条).doc_第1页
印台汉简日书释字补说(两条).doc_第2页
印台汉简日书释字补说(两条).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印台汉简日书释字补说(两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印臺漢簡日書釋字補說(兩條)(首發)大丙中國上海印臺漢簡日書的部分照片已在《荊州重要考古發現》荊州博物館編著《荊州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204~208頁(即此書所收鄭忠華《印臺墓地出土大批西漢簡牘》一文,圖版見該書205、206頁)。一書中公佈。最近劉樂賢先生發表了《印臺漢簡〈日書〉初探》劉樂賢《印臺漢簡〈日書〉初探》,《文物》2009年第10期,92~96頁。一文(下簡稱“劉文”),對簡文進行了很好的研究,文章釋字準確,論述要言不煩,讀後有非常大的收穫。我們對簡文釋字只有兩條很小的補充意見,今不揣譾陋寫出來,供關心相關材

2、料的學者參考,也請劉先生和讀者批評。一、“奊”字在劉文編為9號的那支簡上,兩見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8、9號簡背的“奊訽”一語。印臺日書9號簡借“句”為“訽”,自無問題;劉文在釋文中釋“句”前一字為“奊”,又在第一個“奊”字後出注說:該字原从“广”从“奊”,本文直接錄作“奊”。劉文,94、96頁。該字原形分別作:看上去似乎確實如劉文所說从“广”。但仔細分析這個字,其實並不如此。《說文·十下·夨部》說“奊”字“从夨圭聲”,從出土秦漢文字資料看,這個分析是可信的,請看下列“奊”字字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8、9號簡背(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

3、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圖版103頁),括號内為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文物出版社1994年2月,161頁)摹本。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687頁。“夨”旁寫法變化跟《說文》同列《夨部》的“吳”字的有些寫法正平行:同上引書,同頁。由此可見,“奊”字上部是从圭聲的,下部的“夨”旁常寫作形。那麽,我們再去看簡文的和兩字,就可以知道、是此字的聲旁“圭”(共四橫兩竪),而左下半圍的、即是“夨”旁,因此它們就是普通的“奊”。這兩個“奊”字寫得比較特殊的地方是將“夨”旁左側一竪筆的上端與“

4、圭”旁第一橫的左端粘連,而同本應該粘連的“夨”旁的那一橫筆分開了,這很可能是這個書手的特殊書寫習慣。當然,也有可能劉文的意思是這個字从“广”,與“圭”旁共用筆畫,那麽這樣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呢?我認爲也不存在這種可能。第一,“广”旁上部筆畫與“圭”旁上部筆畫寫法不同,諦審圖版可以看出,第一竪是穿過第一橫的;第二,位於字形下部的“夨”旁,是沒有只寫作形的,如果認爲此字从“奊”,就必須將左側的一竪理解成“夨”旁的筆畫,因此該竪筆與下邊的形脫離,不涉及字的結構問題,而只是書寫特點的問題;第三,字書並沒有从“广”从“奊”的字。總之,這個字可以放心地釋作“

5、奊”。二、“犮”字劉文編為15號的簡文釋文如下: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寅,利豕除兇(引者按,因劉文為簡體,此字作“凶”,簡文本作“兇”)出逮,飲樂(藥),除病,以毄(繫)無罪,除之□……並指出:前面所記日期與秦系“建除”的除日一致,後面的占文也與孔家坡漢簡《日書》的除日占文有相似之處,故該簡可能是“建除篇”的一支。當然,是否如此,須待全部材料公佈后才能知道。劉文,95頁。按簡文“利豕除兇出逮”,頗難讀通。查對原簡,“豕”字原作:與秦漢文字“豕”字區別明顯,參看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篆隷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

6、5年8月,671~672頁。當非“豕”字。此字應是“犮”字。試比較下列睡虎地秦簡和馬王堆帛書中的“髮”字、“犮”字和“拔”字:(《法律答問》)(《周易》)(《陰陽五行甲》)(《養生方》)(《戰國縱橫家書》)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143頁;陳松長編著、鄭曙斌、喻燕姣協編《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399、485頁。“犮”字寫法與秦簡“髮”字所从以及《戰國縱橫家書》“拔”的後一字形所从完全一致。學者一般認爲,“犮”字是在“犬”旁像尾巴之筆上加一畫而成。林澐《先秦古文字中待探索的偏旁》,《林澐學術論文集(二)》,科學出版社

7、2008年12月,180頁。上博竹書中所見的“犮”(《三德》)、“茇”(《周易》)等字寫法,與秦漢寫法基本一致,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31頁、462頁。説明這種説法可信。簡文此字釋“犮”,無疑應讀為“祓”。上舉上博竹書《三德》的“犮”字,有學者認爲就應讀為“祓”(參看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201頁“犮與祓”條)。“祓除”是古書常見的詞(見《國語·周語中》、《周禮·春官·女巫》、《韓非子·十過》等)。但“利/祓除/兇”(即把“兇”看

8、作“祓除”的賓語;《左傳·僖公六年》“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杜注:“祓,除兇之禮。”)之語雖然可通,語感上仍不免彆扭;如果讀為“利祓,除兇”似乎也不太合適。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