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50444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9
《浅析当今大学生抑郁状态的归因与干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当今大学生抑郁状态的归因与干预【摘要】 抑郁状态作为一种心境虽然没有明显的抑郁症状,但个体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却会对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具有不良的影响。本文对大学生抑郁的心理成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大学生抑郁状态的治疗和干预措施,希望对于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其发展具有启发价值,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以促进未来社会人才的良性发展。【关键词】抑郁大学生防治 抑郁是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且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生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一些研究指出,近
2、几年高校大幅度扩招使高等教育从过去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从国家统一分配到随行就市、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在这个转变和发展过程中,大学生抑郁情绪、情感变化也较突出。且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在校大学生10%以上有程度不同的抑郁症倾向[1]。当然现今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加大,和专科医院的合作也在加强,特别是在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研究上相应有所进步。本文就辽宁中医药大学心理教研室两年来的调查结果分析现今大学生抑郁状态的原因和一些防御措施。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一种
3、神经症,它主要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疲劳衰弱等,即所谓的“三低”现象。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保守估计,抑郁症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据此推断,我国抑郁症病人数至少有3600万。据杜召云等2000年调查1414名医科大学生,抑郁症状总流行率为54.24%,其中轻、中、重度抑郁症状流行率分别为22.91%、26.80%、4.53%[2]。处于抑郁状态的大学生的人数比这个数字还要多,而我院调查结果是大学生有抑郁状态的达50.3%。 1大学生抑郁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1人格缺陷 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主
4、要体现为性格与情绪障碍,任性、自私、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抑郁等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寂寞感是大学生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不少大学生都有过孤独、苦闷的情绪体验,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苦闷情绪之中就很容易产生抑郁。 1.2情绪问题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大学生的负向情绪高于正向情绪,认为“生活不充实”。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受社会、家庭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当他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或没有得到别人
5、的充分肯定时,就容易产生抑郁。有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是缺乏理想和目标,看不到生活的前景或是理想和目标过高,难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从而产生不良心理。 1.3人际关系问题 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中,有80%的学生的回答涉及人际关系,约有23.2%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问题。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另外,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完善,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严重有直
6、接关系。 1.4焦虑问题 主要是自我焦虑(自己在他人特别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和考试焦虑。 1.5情感问题与性压抑 50%的学生承认心里想着一个人,而对方却不知道。有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有性幻想、性冲动,并用自慰的方法解决性生理冲动。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对恋爱问题不成熟、不稳定。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此外,网络成瘾也是抑
7、郁的一大诱因。 1.6学业问题 认为“学业负担重”的新生有74%之多,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的压力,但如不学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抑郁、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就业问题也对高校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全国每年有大批的毕业生成为就业大军。招聘单位总是优中选优,对应聘者素质要求较高。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多数学生从入学起就不得不考虑就业这一令人沉重的问题。这些都易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抑郁等心理问题
8、也随之产生。 1.7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生活上的窘迫感、交往中的自卑感、对家人的欠疚感、对现实的无奈感。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 1.8生活适应问题有障碍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与环境发生调节作用的能力。大多数的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缺乏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特别是独生子女)。该情况较多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