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开启文言教学之门的钥匙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开启文言教学之门的钥匙摘要: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更新观念,强化意识。重视诵读,恰当引导、注意启发,抓点带面,“鱼”“渔”结合,精讲解惑。重视总结、积累,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教学观念诵读语感兴趣 中学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都文质兼美,这些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的文言文脍炙人口,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而作为语文教学内容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文言文教学,尤其需要落实这一实践,因为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推动学生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增强语文素养这一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
2、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诵读,恰当引导、注意启发,抓点带面,“鱼”“渔”结合,精讲解惑。重视总结、积累,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重视课后迁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是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字斟句酌地讲,学生一字不漏地记,课文字里行间充满了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晶——笔记。讲完、记完,课文教学便结束了。试问学生得到了什么呢?仅仅是教师思维的结果罢了,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剥夺了学生感知课文的权利,谈不上教与学的实践活动。这也就是学生离开了老师,就不愿也不能独立阅读文言文的原因所在。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
3、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相去甚远。 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辉煌灿烂的国度,五千年文明史留给我们无尽的璀璨夺目的文学宝藏,选入课本的文言文便是这一文学宝库中瑰丽的奇珍。但如果仅仅注重文言字词、语法的教学,又如何谈及教学生感悟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又如何谈及培养学生较高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 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更新观念,强化意识 思维决定作为,思路决定出路。教文言文也是如此,我认为首先得树立一种观念:即古文是中国古代人的语言即古人的书面语,而不是外语。教师的这一观念对教与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选择教法上
4、尤为明显。现在,语文教师们教文言文总是遵循逐字逐句串讲的规律,其重要原因就是还未认识到或未充分意识到文言文的“母语”性,除了理解大意以外还要揣摩文章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不重视语言、思想感情无异于买椟还珠。不能字词句大意了解就万事大吉,难怪有的老师将之戏称为“第二外语”,因为他们教学上采用“背单词”、“记句型”的操作方式,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将一篇篇美文拆得支离破碎,引不起学生的美感,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更增强了学生的“畏惧感”。老师也为此较为头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注意强化“母语”意识,更新观念,并沿之寻找规律探索教法,一定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境地
5、。 二、指导诵读,培养语感 众所周知,语感处于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深入到作者的意识层面去理解作品。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理解,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提高,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作者所表达的内涵。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也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可以说,加强文言文语感教学,这是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提高古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6、历史学家吴晗认为学习文言文“只有多读、多背”,主张“背诵五十篇”。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学习古文的最低限度,必须扎扎实实地精读它三五十篇。诵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含义,到潜在的情味的全面感知。在反复诵读中,使人潜心涵咏,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惑情,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只有以多读为基础,熟读成诵,久而久之
7、,就会积累大量而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熟稔文言文的词法、句法、章法,从而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惑,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古文与口头语言殊异,读文之至熟,实即学习古文之语言。”文言的诵读是文言学习的基础,我们应积极倡导学生多读,多背,读清句读,读出感情,真正做到以诵读来助教师教,以诵读来促学生学。只有一遍遍的诵读,才能真正体味其中的韵味。三、激发兴趣,挖掘源泉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作为教师必须要去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