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简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关键词: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人类社会发展教育创新江泽民同志永恒主题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
2、验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眼前的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改变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教师的话,服
3、从教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而更多的是学生体验式学习。政治教学是政治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成为学生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4、,敢于质疑,从而缩短 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就积极调动了自己的 思维。 二、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教学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
5、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重视学法指导,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
6、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手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地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
7、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四、把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 1.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及流行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