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伊犁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伊犁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刘强艾合买提江加尔肯周新丽 摘要总结了玉米螟的生活习性、不同生长时期的危害特点,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对玉米生产的危害。 关键词玉米螟;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发生;防治;新疆伊犁 玉米螟隶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是世界性害虫[1]。主要有欧洲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2种。我国玉米螟的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它虫体小,危害潜力大,分布面积广,而在伊犁发生的是欧洲玉米螟,其生存能力强,寄生植物达60多种,主要危害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和棉花等,其中玉米受害
2、减产最重,给农业增产及农民增收造成不利。 1生活习性 玉米螟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白天一般潜藏在杂草和茂密的作物间,于日落后至午夜前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1]。一般羽化后2d开始产卵,卵多产于玉米、谷子、高粱叶背靠近中脉处。卵多为20~30粒在一起形成块状,这些块状物排成鱼鳞状,一般每个雌虫可产卵10~20块,每块约30粒,共约300~600粒。单粒卵扁平呈椭圆形,大小0.8~1.0mm,初产时为乳白色,逐渐变淡黄,孵化前中心呈现一黑点,即幼虫头部。卵期通常4~5d,多在上午孵化。幼虫有趋糖、趋触、趋湿和负趋光性,所以它多选择在玉米含糖量相对较高的植株、比较
3、幼嫩的组织、便于潜藏而且较阴暗潮湿的部位进行取食危害。 玉米螟1年发生代数因各地气候条件而异,一般随纬度和海拔升高而世代数减少。各地均以最后1代老熟幼虫在玉米、谷子、高粱等寄主作物的秸秆、穗轴和根茬内越冬。越冬幼虫一般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蛹盛期,6月中旬前后成虫盛发,6月中下旬至7月初为第1代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第2代卵的盛期。 2不同生长时期危害特点 2.1心叶期 在玉米和高粱喇叭口前期,初孵幼虫大多沿叶片的主脉爬入心叶丛中,取食尚未展开的心叶叶肉,残留表皮,或将纵卷心叶基部蛀穿,直至心叶完全伸展[2],叶面呈现半透明斑点,孔洞呈横向排列,
4、通称“花叶”。被害严重的叶片支离破碎不能展开,雄穗不能正常抽出。当雄穗打苞时,幼虫大多集中苞内为害幼嫩的雄穗。 2.2孕穗期 心叶的幼虫都集中到上部,为害幼嫩穗苞内未抽出的玉米雄穗。玉米雄穗抽出后,幼虫先是潜于未散开的雄穗中为害,后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造成雄穗及上部苇秆折断。直至雄穗散开扬花时,一部分已发育成4龄或5龄的幼虫,向下转移,开始蛀入茎部为害[2]。 2.3抽丝灌浆期 当玉米抽丝时,幼虫主要集中在花丝内为害,一部分大龄虫则蛀人雌穗轴内及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为害玉米籽粒,使玉米籽粒破损变霉;原来在雄穗上一些较小的幼虫大多从雌穗节及其上
5、下几节蛀入茎秆内,严重破坏养分输送,影响雌穗的生长发育和籽粒灌浆,在遇到大风时造成折茎而减产,尤其以从雌穗下部折茎而导致减产最为严重,这也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的时期。 3玉米螟发生原因 3.1气候条件 雨量和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1]。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达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3.2越冬基数 越冬基数的大小与越冬寄主秸秆和穗轴的残存量、茎秆含有的越冬虫量等有很大关系。越冬基数越大,冬后成活率越高,第1代发生危害越严重。 3.3天敌的数量 玉米螟可被许多天敌
6、捕食和寄生。如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赤眼蜂数量大、寄生率高时,第2代玉米螟发生就不会严重;若赤眼蜂发生偏晚,则往往不能控制第2代玉米螟的大发生。3.4玉米品种的抗螟性 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有关。而同一品系到生育后期其抗螟能力有所降低。一般说来,硬粒型品种比马齿型品种抗螟性强。 4防治对策 4.1预测预报 选择不同播期有代表性的当地主要寄主作物2块地,每块5点取样,每点20株,每3d查1次卵,对每次调查的卵块作一标记,以免下次重查,分别计算百株卵量和卵株率。根据百株卵量和卵株率高峰期,判断玉米螟的防治时期。 4.2物理防治 (
7、1)消灭玉米螟越冬虫源。把玉米螟越冬幼虫消灭在越冬寄主之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1头越冬幼虫羽化后雌蛾在田间可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故消灭越冬幼虫1对等于在田间消灭240~480头幼虫(雌雄比例按l∶1,孵化率按80%计算),效果非常显著。 (下转第195页) (上接第190页) (2)秸秆还田。实行秸秆还田不仅能消灭玉米螟虫源,还能增加有机肥。秸秆还田一般有2种方法:一是在秋翻前将秸秆粉碎撒于田间地面,结合秋翻翻入土壤中;二是将秸秆粉碎掺入马粪、人粪尿堆放充分发酵,春季结合作垄施入土壤中,这样可消灭大量的越冬幼虫。 4.3生物防治
8、 生物防治主要采取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