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659062
大小:5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8
《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新世纪出现的这次国学复兴运动,合乎时代之潮流、顺乎人心之所向。 首先,它反映了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的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觉,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再不把过去的贫穷、落后简单地归咎于自己的文化,而是意识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恰恰是综合国力竞争时代中华民族特有的资源优势之一。今后的世界如能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为文明共存的原则,那么,文化资源丰厚的国家和民族自然具有更强的软实力,也理应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回顾中国走向近、现代的历程,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始终是古今中西之争的焦点之一。一百多年来,我
2、们在这个问题上有太多的经验教训,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思维方式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思潮,亟需用辩证理性去进行科学的清理和总结。特别是经过“文革”的反思,重估国学的价值和对它进行恰当的功能定位已经提上了日程。 第三,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也只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今天要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力倡导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积极健康地开展国学研究,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3、 第四,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廉洁奉公、敬业乐群、诚实守信、见利思义、知荣明耻的道德人格教育,可以为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有力的支援意识,人们对国学的呼唤是与对道德社会的期盼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华民族还有一个统一祖国的历史任务,海峡两岸同胞以及全世界华人除了同祖同根、血脉相连之外,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是联结他们的天然精神纽带,大力弘扬国学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促
4、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因此,在今天出现复兴国学、重建国学的强烈要求,决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就为复兴国学、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指出了正确方向。国学研究和国学传播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社会道德风尚做出积极的贡献。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它必须与时代的主题以及我们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适应,因此,在今天复
5、兴国学、重建国学就是要创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新国学。 按照约定俗成的狭义国学概念,新国学研究的对象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一座蕴藏着丰富资源和宝藏的大山,是一个几千年积累、传承下来的知识宝库。我们必须以虔诚、敬畏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研究对象,首先要把包括古典文献、出土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祖先的丰厚馈赠保护好,保存下来,然后才谈得上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与合理利用。当然,保存、掌握资料并不是最终目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具体分析,揭示其发展规律,形成服务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的新国学理论体系
6、。 怎样创建适应社会主义时代需要的新国学,或者说,怎样建立国学的当代形态,我认为袁行霈教授讲得比较平实,就是要有三个“态度”: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 所谓分析的态度,就是要分清国学中的精华和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上个世纪的“整理国故”运动,也声称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的态度来补救传统国学过于笼统杂芜、没有条理系统之弊。他们采取的分析方法,主要是近代西方的进化论、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等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以及历史实践都证明这些并不是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和传统思想文化的科学方法,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才
7、为国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创建适应社会主义时代需要的新国学,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进行系统的清理、批判、重释与重构,弃糟取精,推陈出新,形成真正科学的、传统与现实贯通的人文学术体系,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内容。 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要处理好中外文化的关系,既要树立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又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使中华文化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生机。这就是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洋为中用的方针。几千年国学传承与发展中有丰富的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印度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哲学、宗教、文学、
8、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16世纪末叶以来的中西文化大交流更是全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