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620463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8
《浅谈新型教师文化的构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型教师文化的构建【摘要】教师文化是体现教师思想和实践的现象,我国实行的新课程改革蕴涵了教师文化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变革要求,因此,应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积极构建新型教师文化,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关键词】文化;教师文化;新课程改革据调查,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大部分中小学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的现实状况与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仍有着一定的差距。教师因素是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没有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透彻理解,以及对新课程改革的全力支持,新
2、课程改革将难以顺利地贯彻到教育教学实际之中。笔者在本文试从教师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文化的诉求出发浅谈新型教师文化构建。1.教师文化的基本内涵所谓教师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教师文化是只由教师群体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一整套价值观念、知识技能、语言符号、行为习惯与方式等的集合。狭义上,教师文化即教师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理解教师文化应明确:教师的价值观念是教师文化的核心;教师文化是在教师职业生活、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的;教师文化是体现教师的思想和实践的现象;教师文化是以教师为主题创造出来的
3、文化;教师文化中既包括美好的东西也包括丑陋的东西;教师文化既有静态的一面,也有动态的一面,因此,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文化,与时俱进地学习教师文化。2.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文化的诉求教育部指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试验和推广使用了新课程教材,自此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次课程改革。此次新课程改革也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是应试教育文化向素质教育文化的转变。新课程改革中蕴涵了教师文化的变革要求:2.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
4、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式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血液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认识到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从传统的支配者的地位上都下来,努力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用民主、平等友
5、好的学生观念指导自身行为。2.2 建立互动开放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
6、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互动开放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互动,打破学科界限,从多角度传授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节能。3.新型教师文化的构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封闭的、孤立的教师文化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型教师文化的构建是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巨大动力,因此,在实践中,中小学校应积极努力地构建新型的教师文化。3.1 教师应积极更新自身观念。
7、教师观念的更新是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和贯彻执行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关注教育的前沿发展,应以人为本的新思想新观念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实践中检验和更新教育观念,形成良性循环。学校可通过定期开展校本培训、教师演讲、指定学习制度等方式,宣传新的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理论学习氛围。并可邀请校外专家来校指导。学校也可以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如要求教师定期汇报教育教学思想,奖励思想进步者,促进教师更新观念。3.2 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
8、多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积极性不高,这种教师讲授、学生静听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效果不高,更影响着学生的心身发展,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及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积极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兴趣,适时开展探究性、创新性课程,打破学科界限,从多角度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技能。可以通过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