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614286
大小:5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8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章的一个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让我
2、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从课堂中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学生从5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学反思《《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二、是新授部分
3、: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三、存在的不足:1、对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的处理:以3cm,5cm,8cm的小棒摆三角形时,全班有两个同学认为这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在教学时
4、,我喊了两个中的一个上台展示,由于准备的小棒有厚度,她上台确实摆成了,此时我怕耽误教学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只是叫了另一个认为能摆的成三角形的同学上台展示了,并就三角形的定义强调了一下。如果此时用电脑操作,会更直观,效果会更好,也能为后面的新课作好准备。2、没有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学生在思考“能围成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发现两条短边的和比另外一条边长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当时由于我考虑到为后面的“任意”二字做铺垫,并没有对学生的这个答案做过多的评价。其实这是判断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一种最优化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束缚
5、在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而忽视了班上少部分同学的灵感和智慧。在课堂中,如果我能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因势利导,我相信本节课,不仅能找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还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最优化方法,一定会为本节课增色不少。《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2 第2篇反思八: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 〖预览〗角三角函数是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的研究边角之间的关系。而锐角三角函数值实质上就是边与边之间的一种比值,它能沟通了边与角之间的联系,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角边关系的根据。本节课重难点就是对比值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研究:(1)讨论角的任意性(从特殊到一般
6、)(2)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让学生领悟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固定角,无论直角三角形大小怎么样改变,都影响不到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采用激趣设疑方法,从修建扬水站铺设水管问题入手,让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再根据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利用特殊角来探究锐角的三角函数,通画图,找出边的长度、角的度数,计算相关方面进行探究,学生发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用勾股定理求出相关边的长度,然后就问:三角函数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有什么关系,三角函数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有关系吗?整堂课都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动脑积极参与思考。
7、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对那些积极动脑,热情参与的同学,都给予了鼓励和表扬,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在以后教学中,还要多注意以下两点:(1)要多花点时间来研究如何调控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容易分散的,兴趣也比较容易转移,因此,越是生动形象的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3 第3篇课题: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反思 〖预览〗课题: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在富有故事性和现实性的数学情景问题中学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8、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教学中突出了“审题→画示意图→明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培养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