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议政治课中的教学改革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议政治课中的教学改革【摘要】政治课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不少地方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上政治课多是老师划题目,学生背题目,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政治课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我们今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政治课教学不容忽视,政治课教学也必须改革。 【关键词】政治课兴趣教学 一、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全员积极参与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时间不少于二分之一。师生之间能够愉快的进行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课堂上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成就“自己的课堂”,教师更多是微笑,赞赏,
2、支持和引导,使学生遇到问题不怕指责,积极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树立自信心。 这里的参与不仅仅是指在课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引导,还包括教师在备课中对课程内容的研读,开发,以及如何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环境等。这个过程是教师“先学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适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删减和增加教材的一些内容,积极有效发现利用周围的教学资源。这些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参与方式。有利于教师的主动实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 新的课堂改革,要求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共同营造一个生机活
3、力的课堂学习氛围。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具备创新实施的能力。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师,应该具有根据自己平时学习的新理念、价值观、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重组与加工的能力,使教学材料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也适合自己教学的个性化方式,这是教师在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一堂完整好课的必然要求。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包含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又与我国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一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学科的这个特点决定在教学中要贯彻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 要想深入领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理论,在宏观上,首先,要把握贯
4、穿于教材中的中心线索,掌握了这条线索,才能领会教材的全部内容的精神实质,才能把握教材内容的本质的联系。其次,要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整体结构就是知识网络,只有掌握了这个“网”,才能熟悉知识纵横联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掌握每一个基本原理的知识结构。掌握了基本原理这种结构特征,不但能更好地理解它,而且便于运用它分析实际问题。另外,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内涵就是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所涵盖的内容,把握外延,就是要弄清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所运用的范围。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到把握方针大政及重大时事。对时事的学习,首先,要立足于平时,养成习惯。通过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
5、视台的新闻联播、阅读《人民日报》等,开展新闻大讨论或时事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大事,使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政治素质。其次,要抓住重大事件找准热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复杂多变,这就须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把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热点问题,以及与我国有直接关系、关系我国切身利益的国际热点问题作为重点,并按照政治、经济、哲学与生活、对外关系等类别进行收集、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三、精心设计教案,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 1.吃透教学大纲,灵活处理教材,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6、具有点石成金、化平淡为神奇的能力,用科学、生动的内容去吸引学生。同时,也用教师的创造精神启发学生。 2.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陶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作为教师,不仅善于解疑,而且要善于设疑,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活动。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学生熟悉的事例来说明一些政治理论,使学生有亲切感、认同感和求知欲。正如美国教育家乔治布什指出的,正确的教学起始于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而不是从那些超出了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范畴的抽象概念和现象开始。 4.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
7、,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迅速,也存在着许多热点、焦点问题。以往由于某些问题在课本或国家正式文件上尚无正式说法,就采取回避的做法。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所关心和容易困惑的。因此,政治课教师应了解时事,对一些热点问题给予正确的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以利于将来更快地适应社会。否则,学生会有许多困惑,甚至产生一些诸如恐惧、自卑、偏激等消极情绪,既不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