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的质疑及其规范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的质疑及其规范化 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和物质支撑,同时也为经济发展贡献着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危机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是通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以决定是否允许开发的重要制度。设置环评制度的目的在于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产生。但在该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是否需要环评、编制何种环评文件到环评是否通过均离不开行政权的行使。面对被公认为全球环保利器的环评制度在中
2、国被架空的现状以及因环评而生的各种群体性事件①,虽然对环评(程序)进行司法审查已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题中之义[1],但司法能否或何以审查环评鲜见学者探讨。本文立基于环评司法审查的正当性遭受质疑、面临危机之现实考量,着重从法治国家中基本权保护与分权制衡之必要性及塑造环评司法审查标准以避免司法权无限扩张之可行性两个层面对环评司法审查的正当性进行阐述,期待以司法审查有效制约行政权,进而促使环评制度预防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功能的发挥。 一、环境影响评价司法审查的正当性危机 (一)环评领域行政决策的特征 1.行政决策需要科技专业知识 有
3、学者提出,风险行政将成为继秩序行政、福利行政之后,行政任务的又一主要面相[2]。传统的行政活动主要是反应式的,目的在于维系现有秩序;而风险规制是面向未来的,通过预测性的活动,寻找潜在的危害根源并加以消减,从而试图掌控未来。由于环评不仅仅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正在发生的违法现象,而是要预见可能造成的破坏,避免所有不受欢迎的情况,行政活动的范围实际上大大扩张[3]54。环境破坏后的修复、避免环境过度负担的预防以及控制经济活动等环境保护措施,由于皆必须对环境现状与未来、人类特定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程度等进行自然科学上的分析与预测,使得环境问题
4、具有浓厚的科技性[4]139。环评中所要处理的环境问题亦往往具有浓厚的科技知识,并伴随着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开发活动带来的环境损害程度及其因果关系的判断上,常常涉及科学上的极限。比如,在环评的决定上,许多开发行为所涉及的相关化学物质与排放污水处理,亦或是废气的排放,除了必须先界定出何种物质、气体会对环境或健康造成影响外,还需要确定浓度多少会产生污染,此种判断需要高度专业背景才能完成。 2.行政决策涉及多元利益冲突 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场所和物质支撑,同时也为经济发展贡献着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因此,环境问题涉及
5、多重领域,所牵扯的利益因素较多。如在一开发行为里,环境问题不但涉及开发单位的经济利益,亦有当地居民对于当地环境的需求利益,并且有政府对于政策的考量,如此复杂的三方利益纠葛,难免因环境保护而加剧上述各种利益的冲突。如在环评审批时,行政机关必须考虑相关因素后,作出适当的抉择:是准许开发,促进经济增长,增进地方繁荣?还是不许开发,保护环境?抑或两者能否兼顾等等。无论环保部门作出何种决定,事前都必须审慎考虑相关因素,广泛衡量各方利益或价值。任何片面、独断的环境决策,都将折损现代宪政国家的法治精神与民主原则,亦可能使国家权力的行使欠缺实质
6、正当性,无法获取人民的最大共识或理性认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使环境决策充满价值决定与利益冲突的色彩。这些特性也凸显环评中的风险决定过程其必须在有限的知识下考虑决策及开发设施可能涉及的损害与利益,作出批准与否的决定。显然,这对于追求正确性的行政决策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 (二)环境立法模糊难以为司法审查提供精确指引 面对上述挑战,现有的立法能否为环境行政提供作出决定的规则或标准,以及能否为司法审查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供精确指引?答案却是否定的。 1.环境立法模糊的体现 随着国家任务的多
7、元化和精致化,且常伴随专业化与不确定性,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采取两种方式予以应对:一是大量使用不确定法律概念,有意授予行政机关自行决定的空间。在环境法领域中过多的科技标准或科学专业方法,使得立法者放弃较为完整的规定,再加上在立法过程中受到政治、人民或利益团体的影响,环境立法存有过度妥协、含义不明确的痕迹;二是法律规定采取目的模式法律未规定明确的构成要件,而只规定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时规定目标实现的期限),至于实现目标的手段则委托个案的决定者决定①,即要求行政机关在特定的日期前实施特定的行为以达到特定目标。尤其在环境规制领域,事情总是
8、处于科学最前线,故立法机关没有规定规制内容之细目的能力,必须依存于行政机关的专门知识[5]100。在面对环境问题复杂、环保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除了鉴于立法本身专业性不若行政部门充分,立法者本身亦呈现相当怠惰的态度。在环境保护立法中,立法者往往采取大量授权(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