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562021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7
《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摘要]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建设代写论文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采用学分制建立科学的柔性教学管理,能更好地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教育教学的实施,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能,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柔性教学管理学分制人才培养 一、柔性教学管理与学分制 柔性教学管理是相对于刚性教学管理提出来的。刚性教学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强调依法治教与制度管理。刚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硬性规定和强制性规范,是教学管理运行过程中的红绿灯。而柔性教学管理的本质及其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以学生为
2、本,尊重人性,突出个性,明确目标,因势利导,优化教学过程,追求学习效益最大化。 柔性教学管理有如下特征: 1.柔性教学管理的内在驱动性。柔性教学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心理过程,依赖于从每个学生内心深处激发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以及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因此具有明显的内在驱动性。而只有当制度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认识和自发行动,这种内在驱动力就会产生自我约束力。 2.柔性教学管理的影响持久性。柔性管理要求学生把外在的规章制度转变为内心的,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这一转化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加之学生个体差异、校园文化及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协调。然而一
3、旦协调一致,便可获得对学生具有强而持久的影响力。 3.柔性教学管理的激励有效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高层需求属于激励因素。一般说来,柔性教学管理更能满足学生的高层次需求,因而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激励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使他们能扬长避短,合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学分制以选课为基础和前提,包含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选择专业方向,选择上课时间,选择主讲教师等。学分制的目的是以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为基础,用以调动学和教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分制的本质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中一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方式,即学校的人、财、物、信息和
4、时间资源,由学年制按计划模式进行资源配置转为类似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由一种刚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转为柔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这对于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学分制是建立柔性教学管理模式有效工具。 二、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及运行 创建适合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柔性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从国情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转变教育和教育管理的理念,来利用学分制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体系应由运行保障系统、基本制度和教学文件几部分来构成。 1.运行保障系统包括:现代教学管理思想理念、教学管理服务中心、教学质
5、量监控体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课程开发与建设体系、学籍管理体制、行政班和教学班体制、选课运行管理体制、招生和就业体制、采用社会化机制的后勤保障体制等。 2.基本制度包括:学分制运行方案总则,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学籍管理条例、选课试行办法、学分绩点制、导师制、工学交替制等。 3.教学文件包括:指导性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基本要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及管理办法、课程资源及内容介绍、运行课表、选课指南、考试工作条例、考务管理及规定、成绩登统与换算办法、毕业综合实践的管理规定、分层教学的管理办法、学生获取职业岗位资格证书与技术等级证书的管理办法、提高“两课、外语、
6、计算机基础、体育、国防教育”等公共课教学质量的意见、教学质量督导与评价工作条例等。 高职院校应建立教学(教务)管理中心,建立教务管理网络,使用教学管理软件,组织教务及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的制度和管理软件进行学习和培训;建立教学资源子系统,教学计划子系统,学生学籍子系统,学生成绩子系统(含重修、岗位资格和技能等级考试)、网上选课子系统、实践教学子系统、考试事务子系统、教材管理子系统、教学考核评价子系统、课表编排子系统及系统管理等项,通过建立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使教学管理和教学控制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三、实行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全
7、体教师的观念转变和学分制柔性教学制度的宣传动员及学习培训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宣传教育),重点要做好教务处和有关教学管理人员对新制度实施的培训工作。 2.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做好学分制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的编制工作;严格考试制度,加强题库建设;加快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建设,做好对课程的领导和管理,保证学分制柔性教学管理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3.加快办学条件的建设和教学信息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真实的职业情境。 4.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完善聘任制,适时推行导师制;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