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560994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7
《浅论组织的文化惰性及其矫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组织的文化惰性及其矫正[论文关键词];文化惰性;组织文化;文化周期 [论文摘要]组织文化惰性的克服是决定组织存续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文化惯性与文化惰性关系的分析,文章阐述了文化惯性向文化惰性转变的必然性,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组织文化生命周期的一般规律,指出了克服组织文化惰性需要控制的关键因素。 任何组织都处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能够长期存续的组织都是从既定文化环境中提炼出积极的文化要素,并在对这些要素有效整合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组织文化的组织。任何文化都会经历形成期、惯性期、惰性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文化惯性向文化惰性转变的根本原因,文化惰性是特定文化走向
2、成熟的客观结果。组织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其本质特征无疑与社会文化相一致。社会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组织文化的不易改变性,也决定组织惰性本质上表现为组织的文化惰性;组织文化的生命周期决定组织文化惰性生成的必然性以及组织文化变革的必要性。 一、文化惯性与文化惰性 (一)两个概念的比较 惯性与惰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文化的角度看,文化惯性与文化惰性也不相同。文化惯性指既定文化形成后,处于该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因对文化的认同而不加置疑地遵循该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使文化保持不变的特点。文化惯性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点。(1)文化惯性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文化的形成需要一
3、个漫长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人们将不断地对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进行调整,当人们对那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共识后,一种文化便被人们所接受,这个过程即文化认同的过程。文化认同一旦形成,人们便按着“本该如此”的行为规范“天经地义”地从事着大家认可的行为,并在行为过程中寻找和实现自身的价值。(2)文化惯性是既定文化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学的角度看,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信息交流则的反映(俞建章,1989)。通过对某种文化观念的认可,人们对处于同一文化圈的其他人的行为容易形成合理的预期,而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测对方的行为动机。并且,处于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能够以最
4、简单的或符号表达深层次的含义,也即以最小的物质媒介,承载最大的信息量(在这一点上人的社会信息传递与生物信息传递是一样的,都遵循经济法则)。所以,既定文化是处于该文化中的人们在共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相互之间的分工合作有效进行的基础和前提。(3)文化惯性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不变。同学中所讲的惯性定律一样,文化惯性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这里所讲的“外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二是自身内部发生变化。如果既定文化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其内部平衡将不会被打破;同样,如果既定文化内部的某些因素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该文化也仍将按惯性运行。 文化惰性
5、指既定文化在其赖以形成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发生变化后,仍按原有的惯性运行所表现出来的排斥一切变化的倾向。文化惰性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1)文化惰性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乃至特定文明的消失均与文化惰性有关。(2)文化惰性的突出特点是忽略变化和排斥变革。当一种新的观念不能用传统的文化观念做出合理的解释时,这种新的观念便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而遭到排斥。该特点也决定文化变革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3)文化惰性还表现为“自我崇拜”。文化的自我崇拜是指处于既定文化中的人们因对自身文化的盲目自信而忽略其他文化的先进性,并试图通过文化体系的自我完善来证明自身的优越性。 在现有相关
6、研究中,研究者很少把二者做明确的区分,更多的是用文化惰性一词来统称文化的惯性与惰性,并从文化惰性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来分析。但二者的含义并不相同,文化惯性强调的是文化发生作用的一般规律,而文化惰性强调的是文化的不易改变性和对其他文化的排斥。当然,二者也相互联系,文化惰性是由文化惯性转变而来的。既定文化形成以后,在外部环境不发生明显变化时,人们将根据沿袭下来的经验按部就班地生产和生活,此时文化以惯性的形式发挥作用;当环境在经历长期的稳定后发生变化时,这种惯性的力量将使人们拒绝变化,此时文化的惯性就会转变为惰性,并使既定文化的作用从促进社会发展转变为阻碍社会发展。 (二)
7、文化惰性的成因 文化作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生产和生活观念的产物,反映了该生产力水平下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人们对更有效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共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