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558828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7
《简论面对知识经济的教育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论面对知识经济的教育摘要:知识经济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抓住了教育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取胜的根本。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加强智能教育、通才教育和终身教育。关键词:知识经济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奇特现象。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既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保持了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既能在相对长时间内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又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探究其原因,经济学家研究并发现了经济活动中的内生要素——知识和科技的作用。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正式
2、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知识经济”所及的知识,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又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部分。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这是按照知识和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飞跃来界定的崭新经济形态。同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第二,世界经济一体化,一体化是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人实现可持续
3、发展的前提。第三,高速信息网络成为最重要的基础没施。第四,由教育业、科研业、信息业构成的知识业成为主要产业。第五,以科技企业为主的知识企业成为重要企业。第六,生活和消费方式走向知识化和智能化。第七,企业、政府和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全面互动——以创新为特征的国家科学系统——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生产(发展和提供新知识)、传授(教育和开发人才资源)和转让(传播知识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主力军。第八,以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全面教育是知识经济的中心,学习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走向知识经济是世界
4、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也必然走向知识经济。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升华是把关注的重心从物、资本、信息、知识产业等“身外物”转到人本身,在知识经济的微观或宏观经济环境中,制胜的不是资源量、资本量,甚至也不是知识量,而是知识人量,具有创新能力者的密集度决定企业和国家的命运,人力资源成为国家的最根本的资源。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动力的经济,教育和学习成了名副其实的发动机,教育的
5、责任空前重大,教育必须改革。1.加强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知识量的急骤增长,使人的大脑来不及包容如此巨量的信息。只有让学生掌握好宽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简驭繁,触类旁通,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局面。要认识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避免过早地把学生引入专门训练.然而,教育的职能,绝不可停留在单纯传播知识这个层面上,许多人把传播知识作为“看得见的硬任务”,把培养智能看成是
6、“摸不着的软任务”。将素质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非考试教育,非升学教育。非课堂教育。可编篡的知识都可用编码技术作成软件,而难以表述的知识存在于称之为湿件的个人大脑中。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把大部分的可编篡的知识由计算机来完成,人类自身主要生产难以表述的知识以及实现后者向前者的转换。即生产观念、创意和心智。培养学生的智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面对知识经济的教育的核心不再是知识,而是获取、运用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学问”,而且要教“学习”,将从学“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培养获取、运用知
7、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每个个人和每个国家的国民整体素质的核心。发展以培养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也是新世纪的主导教育思想。2.大学教育应更加注重通才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大学,尤其是那些教学科研型大学,利用人才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显著优势,能够很好地整合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对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跨世纪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知识将向两个方向纵深发展,即高度
8、分化和高度综合。这给教育带来新的课题,即如何处理好培养“通才”与培养“专才”的关系,如何在培养“专才”同时,注重抓好“通才教育”。努力培养通才,培养除具有较深的专业外,还要有知识面广博并基础扎实的“图钉式”人才,这是跨世纪人才所必需的。依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向,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改革现有的高等院校系科结构,在深人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按步骤、积极稳妥地进行学科调整。建立一批具有文科和理、工、医、农各科的真正综合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