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557447
大小:66.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1-27
《佛法与革命——太虚大师的革命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佛法与革命——太虚大师的革命思想内容提要:太虚大师的佛教革命思想和他对一般意义上的革命的思考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他同情和参与政治社会革命,并在此刺激下进行佛教革命。但他对世俗革命的局限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革命思想是中国近代历史与佛法智慧相结合的产物。关键词:佛法、佛教革命、革命一前言二十世纪的中国,是在不断的革命中度过的。从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到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可以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相续不断。与革命的历史实践活动相关,鼓吹革命的理论、思想也成为思想界的主流话语。对于此一问题的反思和
2、探讨,近些年来已有人在进行,李泽厚先生的“告别革命论”和刘小枫先生基于基督教神学所进行的思考(1)都是很有影响的。我在此文中所要叙述的是一位近代著名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的革命经历和革命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代革命的深度、广度及其局限性。二、佛教革命在民国年间,太虚可以说是一位风云人物,人称“政治和尚”。“政治和尚”的称号当然含有浓重的贬意,意指太虚与政府要人来往密切,有巴结权贵之嫌。对此我们可以有两点评论:第一,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政治和尚”的说法也有些道理,在近代佛教领袖中,太虚的政治关怀确实最为强烈,参与政治活动的程度
3、也最深,而太虚之卷入政治,既因为一般的时代因素的影响,也因为个人的一些特殊机缘。第二,太虚的参与政治,是有限度的,是谨守佛教的立场的,他始终是为了佛教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的,他的政治理想也始终是建设一个佛化的新世界,世俗的财富与权位在太虚的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太虚表现了20世纪佛教徒对政治现实的态度,以及对佛教与社会政治现实的关系的理解。其实,就其一生而言,太虚是一个佛教的改革家,他的大部分生命活动都是在从事中国佛教的革新与改良。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他所使用的却是激进的革命语汇。这本来不难理解,在一个革命的年代里,一切社会和文化的变
4、革都必然会打上革命的烙印,佛教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也是如此。太虚出身贫寒,他之所以遁入佛门,一是因为羡慕寺僧优裕的生活,二是想修得神通。他的早期佛教教育是当时寺院中的老套,了然无有新意。如果不是遇到华山法师和革命僧栖云,他也许会成为一个传统的僧人,而不能成为后日那样的佛教领袖。通过华山和栖云的介绍,太虚阅读了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等人的新著,获得了一个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革命在他心中扎下了根。他从此走出山林,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佛教对他来说不再只是个体生命解脱的工具,他所关心的是改革佛教的积弊,振兴佛教,以之为救国救天下的工
5、具。佛教的信仰与世界潮流、天下大势紧密融合在一起,他的旺盛的生命活力赋予了那个时代的佛教以奇情异彩。庚子年后,随着变法维新的推进,各地教育当局往往以教育经费无着为名而强占寺产,摧残佛教,日本的本愿真宗等佛教势力借机进入江浙等地。为保护中国佛教的生机,各地纷纷兴办僧教育,尤以江浙等地为发达。同时,杨文会领导的近代居士佛学运动也在开展。青年太虚亲自参加了当时的僧教育运动,也曾经在杨文会主持的祗洹精舍学习过一段时间。宣统二年,太虚到了广州,他不但在此大力宣扬佛学,而且与革命党人颇有往来,养成了他“敢以入魔,敢以入险”的勇气豪胆。太虚在广
6、州的时间不长,但意义十分重大。这不仅因为他亲身见证了黄花冈事件,且为此遭到清庭的追捕,更重要的是他在广东受到的革命熏陶。他说:在那个时候,我对于佛教改进的思想,就是要怎样根据佛教的真理,适应现代的国家和社会,使衰颓的佛教复兴起来。由于此种思想的影响,随着中国维新和革命趋势,与革命党人自然而然的接近,在思想上也受了社会主义、三民主义很大的影响。(2)正是在这样一个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太虚开始了他的佛教改革事业。太虚的佛教改进运动或佛教革命事业的宗旨是革除以前在帝制环境中所养成流传下来的染习,建设一个既契合于释迦的本怀,又符合新时代之
7、要求的新佛教。其具体内容,就是太虚在民国二年所提出的佛教三大革命。在以后三十多年的岁月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太虚也由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举世闻名的高僧,但他的佛教革命的基本思想并没有变化,他不但在理论上深化了他的主张,而且以其坚苦卓绝的弘法活动和杰出的领导组织才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为新型的、具有近代性的中国佛教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他的佛教改革运动在理论建设、僧伽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另一些方面如新的僧伽制度方面则显然是失败的。一、教理的革命。太虚认为,以往的佛教多向死后的问题上探讨,而不太注
8、意现生的问题;过去佛教曾被帝王以鬼神祸福作愚民的工具,而不是为人类谋幸福和自由的工具。这样的佛教必须改变。他力图克服历史上的时代、地域、人种、民族的限制,创造一种融贯东西各民族文化的新佛学,作为新时代的精神及行为指南。他把这种新佛学的内容概括为“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