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黄腔源流研究的综述

皮黄腔源流研究的综述

ID:26556370

大小:5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7

皮黄腔源流研究的综述_第1页
皮黄腔源流研究的综述_第2页
皮黄腔源流研究的综述_第3页
皮黄腔源流研究的综述_第4页
皮黄腔源流研究的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皮黄腔源流研究的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皮黄腔源流研究的综述皮黄腔是我国戏曲中表现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声腔之一,众多学者对该领域做了一系列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其中关于皮黄腔源流的研究是焦点之一,体现出成果丰、分歧大、争论多的特点。近30年来,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中有大量真知灼见,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和梳理,对皮黄腔源流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一、依文献史料论证皮黄腔的来源1.西皮腔的来源关于西皮腔的来源,在搜集到的文献中,主要引用和提出了如下一些说法:(1)《鞠部丛谭·序》说:“西皮产于黄安黄陂,以黄陂居黄

2、安之西,故名西皮……”(转引自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古今中外论长庚》)。(2)周贻白先生关于西皮调的产生,如是说:“按地之地域,(秦腔)实系由陕西从白河经襄阳而入武汉。(3)张九《关于西皮腔的起源与发展》认为,西皮腔产生的年代和地域,“是清代乾隆、嘉庆之际……最先在湖北的荆州、襄阳和湖南的常德、澧州这一地带唱起来的。”(4)欧阳予倩在《谈二黄戏》中说“西皮也出于吹腔,受了秦腔的影响,便成了今天的形式……”综上述,西皮腔的来源地集中于湖北、安徽及陕西等地。2.二黄腔的来源自古以来,二黄腔的来源问题颇受关注,

3、且众说纷纭,学者们争议的焦点更多地在于对历史文献所持的不同看法,而所引用的古文材料以及提出的观点有如下一些:(1)乾隆中后期关于二黄的记载:李调元《雨村剧话》,檀萃《杂吟》以及李斗的《扬州画舫录》。(2)清代王梦生在《梨园佳话》中说到:“徽调者皮黄是。皮为黄陂,黄为黄冈,皆鄂地名,此调创兴于此,亦日汉调。介两黄之间,故曰二黄。”(3)欧阳予倩在《谈二黄戏》中所说:“二黄发生于湖北……”(4)于华连《戏曲丛谈》:“二簧者,安徽安庆之戏也,安庆旧有枞阳腔。后名有石碑腔。即所谓吹腔也。吹腔之曲,必用双簧拖腔,故名二簧

4、。”(5)另有根据声调来寻宗流,即因为江浙一带及宜黄的“宜”与“二”的读音相近,故取其谐音将“宜黄腔”说成“二黄腔”。(6)着名学者齐如山在其戏曲论着《齐如山全集》(台湾版)中曾用五六处的文字提到:“盛行全国的京剧,并非京中故有产物,亦非常人所云出自安徽(徽班)、湖北(汉调),其真正的来路系起自陕南汉水流域的土二黄。学者们对于二黄腔的来源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包括江西说、湖北说、安徽说以及陕西说等等。3.“皮黄合流”关于皮黄合流,一般都会想到“徽汉合流”形成的国粹“京剧”,而学者们所引用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又有如下

5、一些:(1)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了庆贺乾隆皇帝八旬寿诞,两淮盐务组织徽班进京献艺,领衔的演员是高郎亭……经乾隆末叶到道光末年约五十年的历程,在北京形成徽调、汉调合流,产生了容二者之长的“楚调新声”,铸成京剧皮黄声腔的基本形态。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迨魏长生还四川,高郎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日‘三庆’”。(2)《中国[1][2][3]下一页音乐辞典》关于“皮黄腔”这一词条的解释则说到:西皮二黄合成为一个声腔剧种当始于湖北汉调;而且凡认为皮黄合流早于徽班进京的,大多数的戏曲

6、史学家都认为皮黄合流是由汉剧艺人完成。(3)《南北皮黄戏史述》从剧目、声腔(以及演员)、地方剧种中皮黄腔的状况等方面作了论证之后,认为“皮、黄合奏始于和皮黄戏形成于徽班进京以前”,并且阐明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即“皮黄合奏之最适宜的环境和土壤,该是扬州;合奏的时间,该是在乾隆中”。(4)据《程长庚与皮黄合流》一文,“皮黄腔在原始状态下,就是西皮、二黄紧密结合,甚至是互相渗透的”,丁汝芹对于西皮、二黄作为两个声腔“合流”,则产生了疑问,并认为,从一开始西皮、二黄腔就并非独立存在的“。而在这一问题上,束文寿的结论更为明

7、确,认为作为京剧主要声腔的西皮二黄同源于陕西的二黄戏。二、从音乐本体论证皮黄腔的来源对于来源问题,也有学者主张从音乐本体出发来展开论证。譬如刘正维运用音乐形态学的方法来追溯皮黄腔的起源,从音乐的本体特征包括词格、结构、调式、腔式等因素一路论证,二黄腔源自鄂东北的罗罗腔,又称“哦呵腔”。关于西皮腔的来源,刘先生同样从音乐的本体特征入手,并与秦腔在开口腔、旋律音列、伴奏乐器的定弦、腔式特征、终止音、主干音、板式变化、调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得出西皮腔是“继承与发展了北线梆子的音乐特征”;论证出西皮腔与秦腔在对称性的

8、唱词结构、基本调式、眼上开口而分开尾逗词的基本腔式、具有散慢中快散的板式变化体结构,以及八板为主的基本过门和乐器定弦等方面无不近似。此外,刘先生还通过西皮男女分腔的论证,得出西皮腔脱自北线梆子的结论。三、皮黄腔的发展轨迹与历史贡献从最初南北曲昆腔所用的弦索、吹管乐器作为伴奏乐器,到弋阳腔的锣鼓节拍,再到梆子、皮黄诸腔的拉弦乐器,无疑是可以映证出伴奏乐器伴随着戏曲声腔的各个发展时期,对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