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评价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评价

ID:26536229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7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评价_第1页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评价_第2页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评价_第3页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评价_第4页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评价作者:李荣群,徐耀增,张志明,唐天驷【摘要】[目的]评价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特殊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情况。[方法]2001年7月~2003年7月间采用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36例,部分患者行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经2~5年(平均3.72年)随访,与术前比较,术后、拆除内植物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

2、评判,除1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无功能恢复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但末次随访时可见伤椎临近椎间隙不同程度的退变,其中上方椎间隙出现退变有20例,下方椎间隙有11例。[结论]胸腰段骨折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牢靠,间接复位能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满意复位,使椎管有效减压。但中期随访发现,仍存在椎间盘退变及矫正度丢失的情况,对于出现症状者可先行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减压、融合内固定、人工椎间盘置换等方法。但如何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及内固定材料,还需进一步探讨。【关键词】胸腰椎骨折;椎

3、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盘退变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icacyanddiscdegenerationoftheSFpediclescreentofthoracolumbarfractures.[Method]Thirty-sixpatientsalfixatorsfromJuly2001toJuly2003.[Result]Thirty-sixpatientsentofother35casesbarfractures.Butduringthemidd

4、lefollos.Astheclinicsymptomingup,ayhavetheoperationonthem:justasdepression,fusionandfixation,ADL(arthroscopicdiscreplacement)etal.Keybarfracture;pediclescrealfixator;disc随着社会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亦明显增多。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在我国已广泛应用,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点。但术后

5、并发症尤其是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已日益引起脊柱外科医师的关注。本文对本院2001年7月~2003年7月间采用(spondylolisthesisandthoracolumbarfracture)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36例胸腰段骨折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进行初步评价及探讨如下:1临床资科1.1一般资料本组共36例,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26~58岁(平均36岁);损伤节段:T112例、T1213例、L115例、L26例;骨折分型:压缩屈曲型15例,垂直压缩型(爆裂型)19例

6、,分离屈曲型2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2例,高处坠落伤19例,重物压伤5例,其中合并头部外伤11例,下肢骨折12例,上肢骨折4例;术前脊髓损伤分级(ASIA,1997年):Ⅰ级1例,Ⅱ级5例,Ⅲ级10例,Ⅳ级8例,Ⅴ级12例;影像学评估:术前X线片测量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CT观察椎管内占位情况,其中占位<30%16例、30%~60%12例、>60%8例。1.2手术方法患者俯卧位,腹部垫空,紧贴棘突旁插针,C型臂X线机影像增强系统定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单,取后正中切口,显露

7、病椎及上下邻近椎体的椎板、上下关节突及横突基底部。椎弓根定位方法:胸椎定点以横突切除后,沿横断面内上象限进针;腰椎以人字嵴顶点及横突水平中线与上关节突外侧缘垂线的交点来综合评判确定进钉点。用椎弓根探子凭手感徐徐探入,测深,置入自攻椎弓根螺钉。对显示骨折块凸入椎管且占位40%以上伴有神经症状者,作椎板减压。安放连接杆与套筒螺帽,达到沿生理前凸的轴向撑开。将伤椎及相邻椎体上下小关节面凿毛糙,取棘突或椎板之碎骨植入关节突间植骨。1.3复查与随访本组患者术后随访2~5年(平均3.72年),于术后10~1

8、4个月时拆除内固定。术前、术后、拆除内植物前及末次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变化,在MRIT2加权像上按Pearce分级标准[1]评定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配对t检验)。2结果2.1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测量与术前比较,术后、拆除内植物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与末次随访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但对于载荷分享分类评分≥7分的6例患者,术后与末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