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488311
大小:74.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1-27
《和谐社会的人生观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和谐社会的人生观教育 摘要:人生观教育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为不同群体提供共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我们必须加强义利并重、利益兼顾的人生观教育,诚信友爱的人生观教育,积极进取、心理和谐的人生观教育,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平衡的人生观教育。在新时期人生观教育有新的特点,人生观教育注意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不仅提供人生的范式,更提供发展人生的武器;人生观教育回归生活,不仅注重伦理道德教育,更注重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教育;人生观教
2、育尊重价值多元化,不仅注重灌输,更应注重引导。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生观;教育 一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这说明思想道德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通过引导和帮助人们自我约束、宽容谅解,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提升境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1.人生观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
3、力。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原则理应得到弘扬,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理应得到强化。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对每一个人而言,只有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才能引导个人正确认识历史潮流,才能使人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只有进行人生观教育才能使人们自觉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的利益,竭尽全力地工作,贡献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并真正懂得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有进行人生观教育才能使人们提高
4、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增强抵御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牢固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动力。 2.科学的人生观为不同群体提供共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尤其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共同的道德标准,整个社会具有稳定的内在秩序。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迁和结构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必然造成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及其相互间的矛盾与激荡,价值多元化成为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多元化
5、的价值取向使一些人放弃原则、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迷失方向,迫切需要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主导价值观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行为。实践已经表明,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能促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更无法实现和谐。社会主义科学的人生观概括和提炼出了最基本的道德共识,即作为一个中国人要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作为一个现代公民,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等。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正确的人生观,将其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现,从而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6、 3.人生观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综合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力支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这三个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人生观理论从多方面研究如何提高人的价值、创造人生业绩,教育、激励、推动人们自觉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兼有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生理心理健康的综合素质型公民。具备这种综合素质的公民才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
7、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 具体而言,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协调好自我的身心关系。正确的人生观,能够使人们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自己的人生提供导向,从而也为自己的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协调好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关系不和谐,社会关系是难以和谐的。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利
8、益和谐与社会和谐有着内在联系。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和谐,要求个体必须自觉协调个人的本能及需要与他人的本能及需要的矛盾,变单赢为双赢或多赢。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平衡为前提和基础的,它要求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观念,转换自己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减少和消除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