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论中的社会功用论比较

中西方文论中的社会功用论比较

ID:26463957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7

中西方文论中的社会功用论比较_第1页
中西方文论中的社会功用论比较_第2页
中西方文论中的社会功用论比较_第3页
中西方文论中的社会功用论比较_第4页
中西方文论中的社会功用论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方文论中的社会功用论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方文论中的社会功用论比较摘要:从古到今,无论中外,文学的社会功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古代的先贤圣人也早已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比如我国的孔子和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为中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发展道路。在文学的社会功用方面,他们的见解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很大不同,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文将对其异同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中国5/vie  关键词:中庸;卡塔西斯;社会功用  一、中庸之道与卡塔西斯概述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始终。主要表现在儒家的诗教方面,诗教即著名的“兴观

2、群怨”说,《论语・阳货》篇记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①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文学批评的标准则是“思�o邪”,即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无邪”即是不过“正”,符合“中正”即为“中和”,具体而言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些共同构成了儒家“温柔敦厚”的中庸传统。  而在此之外,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卡塔西斯”说,关于“卡塔西斯”,中西方的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从宗教角度解释为“净化”,有的从医学角度解释为“宣泄”,罗念生则将其

3、译为“陶冶”,认为其作用就是让观众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保持一种平衡的感情,即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使观众的太强太弱的感情得到锻炼,使太弱的得到增强,使太强的得到减弱,达到感情的适度,这种适度即是中庸。  二、中庸之道与卡塔西斯之差异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两位圣人提出的理论是极具相似性的,首先他们都认识到了文学的重要社会作用,而且他们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文学作品的影响达到一种“中庸”的境界,这是他们内在的美学原则。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异的。首先是审美与对文学作品的批评标准的不同。孔子审美的最高标准是“尽善尽美”,主要强调美与善的结合,《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

4、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②所谓“善”即是他的仁政德治及以仁义礼乐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因此他对一切文学作品的审美都建立在这种伦理道德观念之上,建立在这种体现天道的人道之上。这种思想决定了其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必然是内容决定形式,“文质彬彬”为最佳,但当质与文不能兼得时必是弃文而择质;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标准则是注重“真”与“美”的结合,所谓“真”即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摹仿,诗所描写的是可能发生的事,最高境界则是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进行理想化而合理的创作,符合这种要求的作品即是美的。为了达到这种“真”的效果,作家在塑造人物时就会对某一方面进行穷形尽相的描

5、写,比如荷马式的比喻,为了突出本体而对喻体进行极力塑造,甚至把本体抛在一边。  其次是情感的表达方面。儒家的传统注重内在,强调诗人的自身修养,提倡正心修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是诗人自身首先要做到的,自身表达了这种节制、中和的情感之后给读者的直接感受也是中和而不过分的,因此大众会在这种感召之下逐渐形成中庸观念,从这个角度来看,《关雎》则是这种标准的典范之作。而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说则主张作者要淋漓尽致地宣泄这种怜悯、恐惧之情,注重个性情感表现的自由与无拘束,以使读者能最大范围地体验、感受类似情感,达到最大程度的宣泄,从而达到最佳效果的心理平衡,这便形成了情感表达上

6、完全不同的两种路数。如果说中国诗人企图在文艺中节制情感,获得心理平衡,那么西方诗人则乐意在文艺中宣泄情感,在狂欢醉舞中求得心灵的舒畅。中国是内在的节制,教育性地达到中庸目的,而西方则是外在的宣泄,在娱乐中引导性地完成这种蜕变。  第三则是关于中庸的本质问题。儒家倡导的中庸是建立在伦理道德规范之上的,无论是“诗言志”还是“文以载道”,儒家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内涵都是严肃的,以在社会上形成正面的引导为目的,因此作为一种榜样性的存在,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本身也必须具备极高的道德修养,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教化引导之目的而不落于纯粹说教的窠臼。这也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所谓“气”则是指

7、内在的人格气质与仁义修养,这种修养达到“为仁由己”的境界之后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必然是自成高格的。与中国相反,西方的中庸则很少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并没有将和谐中庸之美视为伦理道德的附庸和象征,美即是单纯的美,即便是仅仅从形式上分析也能发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宣泄不会显得浮夸,而是艺术表现的必要。而这些作品一旦被伦理道德所钳制,是无法酣畅淋漓地发挥其功效的,这也便是西方中庸之道的魅力之所在。  三、总结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由于所处地理环境、时代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中西方追求中庸之道的途径以及对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