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庆元县左溪镇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庆元县左溪镇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通过对近几年庆元县左溪镇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的深入调查,分析了当前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并提出若干建议和对策,以为左溪镇生态公益林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现状;对策;浙江庆元;左溪镇 生态公益林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护岸林、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国防林等[1-2]。该文通
2、过对近几年庆元县左溪镇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的深入调查,分析了当前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并提出若干建议和对策[3-4]。 1左溪镇自然概况 左溪镇地处庆元县东部山区,东经119°22',北纬27°37'。东邻庆元县官塘乡,西连张村乡和荷地镇,南与福建寿宁相邻,北与景宁畲族自治县交界。总面积142.7km2,其中山地总面积1.43万hm2,全镇辖行政村26个,自然村37个。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6.5℃,年降雨量2000mm,相对湿度86%,年平均日照1528h,年无霜期246d。
3、境内山地起伏,山峦重叠,小气候复杂多样,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低山丘陵,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岩成土。森林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主要的组成为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杜英科、冬青科、竹亚科等常绿性种类。自然环境优越,野生植物资源丰富。 2左溪镇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2.1及时启动生态公益林建设 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04年出版的《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报告》和卫星遥感数据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庆元县的生物丰度指数98.48、植物覆盖指数100、水网密度指数98.58、土地退化指数8.
4、83、污染负荷指数0.17、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97.85,在全国31个省、2348个县(市、区)评价单位中,庆元县名列第1,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左溪镇是庆元县的重点乡镇之一,为了更好地建设庆元县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根据庆元县战略要求,左溪镇党委、镇政府抢抓机遇,及时启动了以生态公益林建设等为主体的生态林业工程建设。 2.2生态公益林界定的范围和面积 庆元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重点公益林建设,早在1997年就把封山育林作为发展山区经济,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县财政困难
5、的情况下,仍然挤出资金把重点公益林补偿地方配套部分列入财政预算。2001年起实行林业分类经营以来,进行了4次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工作,2001年10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完善工作,后经2003、2004、2006年3次完善,目前全县共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总面积3.99万hm2,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23.8%,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1.05万hm2,省级重点公益林2.94万hm2。 左溪镇党委、镇政府积极响应庆元县委、县政府号召,通过广泛宣传,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及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推进了该镇重
6、点公益林建设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到目前为止,左溪镇现有生态公益林3954.1hm2,占该镇林地面积(1.26万hm2)的31.32%。其中省级重点公益林3166.6hm2,县级生态公益林787.5hm2。在未来的5年,左溪镇将拟新增省级重点公益生态林3629.5hm2,使左溪镇重点公益林面积突破6666.7hm2,占该镇林地面积的52.80%。切实做好重点公益林封育和管护工作,提高左溪森林覆盖率和木材蓄积量,进一步推动左溪生态强镇建设。2.3左溪镇生态效益初显 经过几年的以大规模封山育林为主体,退耕还林、补
7、植造林和低产林改造相结合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左溪镇的森林质量有了提高,林分结构趋于合理,生态效益初显:水土流失减少,山洪暴发次数少;空气质量提高;森林环境的改善,野生动物增多,时常有野猪、狝猴等光临农家。在2005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调查排名中,庆元县位居第一,左溪镇也成为生态强镇。 3左溪镇建设生态公益林发展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不高是人们危害生态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大力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在宣传广度上,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
8、和民间的资源,开展宣传活动;在宣传对象上,要覆盖各个方面;在宣传方式上,采取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在宣传内容上,既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也包括各种有关的方针政策、制度、生态理念、生态知识、生态规划等。通过宣传使人们对体制认知、自然认知、生态认知不断加强,以全面促进人们生态文明程度的提高,确保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和成果的保障,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