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68531
大小:77.7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6
《理想人才以仁为主辩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辩论赛理想人才应以仁为主的材料1.什么是理想人才理想人才,是指企业、社会所需要的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2.“仁”具体指什么仁即:恭、宽、信、敏、慧。这五个字简练地概括了仁的高度和宽度。恭敬、博大、宽容、信念、诚实、勤敏、慈悲。可见,仁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是一种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不断创造发展的动力。3.理想人才,既需要仁,也需要智,但仁比智重要。(1)仁做为中国遗留千年的美德得到了不断的批评继承,在古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佛,道三家根据各自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抱负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理想人格,儒家的君子之风,佛家的四达皆空和戒,定,慧三学以及道家的无为而制,这些理想人格都闪烁着仁的美德。(
2、2)大学是培养理想人才的沃土吧?请看看这些大学的校训: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东南大学,止于至善;暨南大学,忠信笃敬;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校训是培养人才的目标,从这些校训中我们可以看出仁的重要!(3)“仁”能促进人格的完善,所以“德育第一,智育第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然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因此,我国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从1957年到1995年我国先后五次修改教育方针,但每次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2
3、001年,江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加强道德建设,倡导良好社会风尚 ,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4)第二,“仁”能够造就人才。因为有仁,才能博才众长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有可能成为真才实学的人才(5)仁是时代对人才的呼唤,以仁为主,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德胜智是君子,智胜德是小人。(6)居里夫人逝世时,爱因斯坦的纪念文章没有评述她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成就,而是高度赞扬她追求科学真理的高尚品德,认为这种品德要高于具体的科学成就。这许许多多都证明德是智之根,智是德之果。德是地基,智是地基之上的
4、高楼,地基不牢,楼危险,楼越高,损失越大。(7)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里说"乱世以智为主,治世以仁为主".现在是治世还是乱世呢?(8)“仁”为仁爱,仁义,为善,为宽博,为气节,为修养,为人格,且它是与时俱进的。诚然,“智”是成事的工具,但“仁”则是使用工具的人。“仁”为导引,为支配,所以“仁”为主。(9)清代学者张履祥云:“德者业为本,业者德之著”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先生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范晔曾说过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则百姓宁!法国的罗曼罗兰曾说过除了仁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可以超越的标记!,英国的莎士比亚曾说过当仁和其他争夺产业时,
5、仁总是以他的和颜悦色首先赢得了胜利!对方辩友他们都说错了吗,如果他们没说错的话,那我看只能时对方辩友你们说错了吧! 41.没有了仁,即使再有智,也不可成大器.仁是智的根源,有仁才有大智慧,而非小聪明(1)一个没有仁的人,那么他所追求和拥有的大智慧也是违背社会发展的,希特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不管你承不承认,他确实是一位拥有智慧的人,但却因为恰恰缺少了仁义道德,才使他的智慧用错了方向,最终成为遭人唾弃的千古罪人(2)西楚霸王项羽,曾经风云一时,但是,他与刘邦争夺皇位时,却屡屡失利,最后落得过霸王别姬的下场。其实,项羽的死是必然的,用油锅烹人,火烧了阿房宫,有谁会甘愿臣服在他的面前,论打仗,项羽
6、有勇有谋可以说是拥有大智慧,但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也是因为心中缺少“仁”。刘邦与项羽的性格刚刚相反,他心中有仁,他也有野心,虽然项羽进了城,而刘邦在看到了秦的破灭后,吸取教训,约法三章,鼓励士兵搞好群众关系,得到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最终还是刘邦获得了最后的胜利。(3)有些高智商人才留学海外后却不能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人难道是我们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才吗?eg.杨振宁、就如一位名人说:一个有才华的作家顶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但有能心怀天下,体察众生的作家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就是理想中的作家.在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有才能的男还算不上好男人,而一个胸襟广阔,海纳百川的男孩
7、,即便为成年也算顶天立地的好男人.2.有一颗仁爱之心的傻子是理想人才吗?(1)我方已经强调了理想人才,既需要仁,也需要智,但仁比智重要。一个人,只有以高尚的道德 作动力,才会将他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财富,而一个没有高尚 道德的人,即使再聪明,又能为祖国和人民做些什么呢? 回想过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李四光等一大批具有崇高爱国热情的 科学家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祖国的怀抱,用自己的智慧改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