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的美学原则

论新闻的美学原则

ID:26368090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6

论新闻的美学原则  _第1页
论新闻的美学原则  _第2页
论新闻的美学原则  _第3页
论新闻的美学原则  _第4页
论新闻的美学原则  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新闻的美学原则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新闻的美学原则摘要新闻对象的“真”与新闻效果的“善”,作为新闻美的内容,与新闻形式的“美”,构成新闻的美学原则,最终形成新闻美在内容美与形式美上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新闻美学原则  AbstractRealityinobjectofneofneoniousunificationinthebeautyofneultimately.  Key的亚洲区总决赛银牌,是世界顶尖的机构ACM主席团第一个中国人,同时还是10多年舞龄的“舞”林高手,尚未毕业就已经被一家跨国公司聘任为亚洲副总裁,年薪不低于50万。这条新闻可谓想象“丰富”,虚构得“可以”,但它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吗?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再

2、现客观事实,亦即生活的真实,即使是某个细小环节,也疏忽不得。即便是像报告文学这样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边缘性体裁,它作为以文学的手段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意义重大的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尽管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性,但其文学性也仅限于它的形式因素或表现手段,而把文学式的想象与虚构排斥在外。苏联报告文学作家波列伏依曾写过一篇关于先进工作者的报告文学,文章刊出以后,却不料先进工作者的同事们常常开他的玩笑:“梳梳头吧!”弄得他哭笑不得。原来,作品中描述他脱下帽子,对着镜子梳梳头发。而事实上,他却是个秃头,发从何梳起?波列伏依想当然地给人物添上这样一个生活细节,尽管比生活的真实要“美”,结果却成为

3、新闻史上的一个笑柄。由此可以看出,新闻的真实来不得半点想像与虚构,丝毫的想象与虚构都会背离新闻的真实性,即使想像与虚构得再美,也与新闻无关,如果有关,那就是货真价实的假新闻。  可以说,新闻的真实性是由新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美”赖以存在的基础,没有“真”,新闻就不成其为新闻,更谈不上新闻的“美”。从这一点来说,任何弄虚作假的新闻都因其真实性的丧失,进而丧失了新闻“美”的基石。对新闻而言,新闻对象的“真”,是新闻“美”得以存在的最根本前提。新闻“美”,首先是一种真实美。  第二,新闻效果的“善”。  李泽厚曾说:“我曾经把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叫做‘真’,把人类

4、实践主体的根本性质叫做‘善’。当人们的主观目的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主体善的目的性与客观规律的真的规律性就交汇融合起来。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这种统一,就是美的本质和根源。”②新闻的“美”,在本质上,也是如此,它不仅包括对象的“真”,而且包括效果的“善”。“善”作为一种道德伦理观念,它体现了“美”的社会性。  从“美”的社会性看新闻效果的“善”,要求新闻报道符合人类生活的目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予以肯定与正面的引导。2005年6月24日,一条《一位深圳歌手与178个孩子的生死绝唱》的新闻在《周末报》刊载,并产生广泛影响,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例子。这条新闻对深

5、圳歌手丛飞的感人事迹作了这样的报道:“他是深圳著名歌手,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他在10年时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近300万元。他如今身患晚期胃癌,却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丛飞的事迹迅速传开,他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丛飞并因此被评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康德就曾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善就是被他珍贵的,赞许的。这就是说,他在它里面肯定一种客观价值。”③“善”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新闻而言,尤是如此。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丑”与“恶”。在现实生活中,“美”与“丑”、“善”与“恶

6、”是同时并存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回避现实生活中的“丑”与“恶”,实质上,就是回避客观的真实,这是与新闻的真实性诉求相违背的。揭露“丑”与“恶”,包括社会生活的负面事件和天灾人祸等,也是新闻报道的范围,但要注意报道的典型性。譬如一些群众关心而又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恶性事件,要及时报道,以正视听,稳定民心,发挥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例如在非典时期,针对民众对“非典”的恐慌,大量的新闻报道了记者深入疫区进行采访,介绍各地抗“非典”的经验与体会,让治愈者自述心声,由于报道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有些就在身边,一些让人恐慌的谣言不攻自破,起到了很好的疏导与安定人心的作用。在这里,新闻因其毋庸

7、置疑的真实性而使受众对报道的内容——真人真事深信不疑,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从而对受众发挥了巨大而直接的说服与教育功用。还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如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等等一些典型事件,都是老百姓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新闻报道不应回避的,但必须清楚认识到,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其目的并非为揭露而揭露,而是为了启迪与警示人们。这类新闻报道,实质上是通过对“丑”与“恶”的揭露与否定,达到对“美”与“善”的肯定,抨击假丑恶,就是弘扬真善美,从而对人们起到抑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