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光:所知障研究

刘宇光:所知障研究

ID:26367704

大小:1.22 MB

页数:183页

时间:2018-11-26

刘宇光:所知障研究_第1页
刘宇光:所知障研究_第2页
刘宇光:所知障研究_第3页
刘宇光:所知障研究_第4页
刘宇光:所知障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宇光:所知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東亞唯識宗所知障(jñeyāvaraṇa)問題研究劉宇光(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導論:問題意識與內容說明佛教唯識宗的二障(dviāvarṇa)除了指煩惱障(klesavaraṇa)外,也包括所知障(jñeyāvaraṇa)。眾多佛教學派都有探討煩惱障,所以儘管唯識宗對煩惱的理解有其過人特色,但公認談不上是原創者,只可視作集大成者,但現代學界通常都將所知障視為唯識宗首創的獨特概念。古往今來佛教內外的僧俗學者都廣泛認為,所知障及二障的提出,使大乘佛學與小乘佛學對無明(avidyā)的理解形成清楚明確

2、的分水嶺。照理來說,此一據稱是大乘佛學主要義理標誌之一的重要觀念理應受到廣泛而實質的重視,然而,實際上學界對此的研究卻出現與課題的重要性完全不相稱的冷清。多位現代學者如保羅‧史瓦森(PaulSwanson)及查爾斯‧馬勒(CharlesMuller)等都曾經多次發出以下困惑:所知障到底指什麽?史瓦森指出,煩惱障被除後,所餘所知障實質內容是什麽未有明白界說PaulL.Swanson,“Chil-I’sInterpretationofJñeyāvaraṇa:AnApplicationoftheThre

3、eFoldTruthConcept”,AnnualMemoirsoftheOtaniUniversityShinBuddhistComprehensiveResearchInstituteVol.1,1983,p.52。。馬勒多次提及,“所知障”概念的內容比煩惱障來得麻煩,所知障本身有好些完全不同的意義,諸義所指的到底是什麽並不明確C.Muller,“TheYogācāraTwoHindrancesandtheirReinterpretationsinEastAsia”,JournaloftheI

4、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BuddhistStudies,Vol.27,No.1,2004,p.207;C.Muller,“Wonhyo’sRelianceonHuiyuaninhisExpositionoftheTwoHindrance”,BulletinofToyoGakuenUniversity,Vol.14(March,2006),pp.5-6;C.Muller,“ExplanationoftheEssenceoftheTwoHindrancesthroughTen

5、CanonicalTexts”,Conferenceon“KoreanBuddhisminEastAsianPerspectives”,GeumgangUniversity,Korea,October23-24,2004,p.5。。這種困惑成因複雜。首先,大乘各支雖都涉足所知障,但不單理解不一,且甚至處理的是否真的完全屬同一個問題還都不無疑問;其次,即使在同一個唯識宗體系內,例如《成唯識論》爲代表的東亞系有相唯識,所知障的內容亦隨議題在不同階段的討論而轉變,議題的轉折使內容持續變換,造成相當歧義與

6、困惑。正因如是,此一學說的內容變化漂忽不定,且當中內涵轉折的線索亦不盡明朗,故此頗難入手,久而久之,學界亦聽任該課題在曖昧不明,放任自流中,把問題實際上給荒廢湮沒掉。而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整理東亞唯識宗對所知障的描述183,重新哲學地(philosophically)理解此一問題。特別以東亞文本為根據,是因為在梵文、藏文和中文三個唯識宗傳統中,東亞論書對唯識宗所知障的討論,觀點相對較完整、詳細和獨特。唯有理清這一號稱是大乘佛學主要理論標誌之一的所知障,才真正有助於我們理解大乘佛教之稱爲「大乘」,她

7、對知識與文明正面積極的取態,與小乘佛教有何不同。本文主要根據玄奘執譯的《成唯識論》,輔以其他唯識宗經(sūtra)、論(śāstra)爲據,探討唯識宗的所知障,所據經、論包括:1.親光(Bandhuprabha)親光是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學者,六世紀中葉護法門下唯識宗論師,所著《佛地經論》七卷,以探討「佛智」聞名。有唐玄奘譯本。《佛地經論》(Buddhabhūmi-sūtra-śāstra)2.《解深密經》(Saṃdhinirmocana-sūtra)3.《瑜伽師地論》(Yogācarabhūmi

8、-śāstra)4.《攝大乘論》(Mahāyānasaṃgraha-śāstra)5.《攝大乘論無性釋》(Mahāyāna-saṃgrahopanibandhana)6.《大乘阿毘達磨集論》(Mahāyānābhidharma-samuccaya)7.《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Mahāyānābhidharma-samuccaya-vyākhyā)8.《辯中邊論頌》(Madhyānta-vibhāga)9.《辯中邊論》(Madhyānta-vibhāgaXXXXXX)10.《大乘莊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