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加强财政审计监督立法来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加强财政审计监督立法来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摘要】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财政风险是因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本文从财政审计与财政风险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出发,主要论述了财政风险的诸多诱因及财政审计与财政风险的内在关联,并对完善我国财政审计监督体系,建立健全财政风险预警系统,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及我国财政运作的安全、高效提出了具体法律措施。【关键词】财政审计立法;法律防范;财政风险【正文】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促使国民经济有序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2、实践证明,加强财政审计监督不仅为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对防范化解财政风险,保证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政审计与财政风险 财政审计的核心是预算执行审计。一般指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即涉及本级财政预算收支的活动都是财政审计的范畴。包括预算收入审计、预算支出审计、财税部门内部控制审计、重点专项资金审计等。由于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活动,其初次分配的来源主要是税收。因此,财政审计还应包括对税收征管的审计和对企业的延伸审计。这样理解财政审计的概念,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其科学性,而且从财政审计所确定的
3、目标看,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样的一个范畴下,对财政税务部门和对政府其他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应 同时展开,形成一个总体把握、分头运作、区分主次的格局,所有审计成果都应在财政审计的结果报告中得以充分体现。而财政风险是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 力,致使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从宏观方面来看,财政风险无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稳固、健康的经济基础受到侵害,致使财政收入紧缩;二是财政承受了超负荷的支出膨胀压力而难以为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政赤字风险。如:一些地方搞“假平衡,真赤字”、银行贷款缴税、财政部门列收列支、结转财政支出等,使部
4、分财政支出不能真实反应。再如,各级财政不同程 度存在大量“隐性赤字”。这是财政应支未支、应补未补形成的。第二,呆帐、坏帐风险。第三,债务风险。一方面是国债规模增长很快,债务负担日益沉重,财政运行面临的风险度提高。另一方面是多头举债,使财政背负许多不该承担的包袱,甚至超越财政的承受力。[1]《担保法》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可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提供担保。目前,由于法律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使财政担保基本处于被动和无序状态,游离于财政控制之外,违规担保大量存在,财政被置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一旦被担保单位或企业无法按期还款,债权人就会诉诸法律追
5、究财政的责任,严重威胁地方财政乃至中央财政资金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对财政构成一种潜在风险。第四,政府投资决策风险。由于政府的投资决策欠科学,造成投资决策失误时,财政要承担较大风险。面对诸多财政风险诱因,各级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工作的整体功能,利用涉及面广,周期短,反应快的优势,深入调查研究,为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制定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加强财政审计立法与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1.法律要理顺财政审计体制,使财政审计监督高效运作. 从审计机关角度看,审计机关其实只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内部组织多层次结构之间及其工作人员与审计机关之间存在
6、着诸多整体与局部、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有的审计机关或个人为了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削弱了财政审计监督力度。 就我国目前审计监督系统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来看,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作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报告,即要求地方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直接负责,对本级人大常委会间接负责。而且,各级审计机关的人事管理权归各级政府,审计事业费由各级政府预算拨付。在这种体制下,审计结果必然要经过政府“过滤”,出现上报政府的审计结果报告与向人大作的审计工作报告“两皮”现象。审计工作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审计结果必须具备的“完整性、公正性和客观性
7、”难以确保,人大的审查、监督效果因此全面弱化。财政是政府的财政,相当一部分违法违规行为是政府行为,审计机关又受其委托,受其领导,这就使得财政审计工作难以真正有效运作。 2.法律要转换财政审计模式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财税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财政体制、预算管理体制、税收征管体制、财务核算及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财政审计的依据、重点、内容也自然随之而变,因此必须找准差距,更新观念,转换模式,才能适应新情况,找准财政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向综合性、管理型财政审计发展。所谓管理型财政审计,首先,从宏观着眼,要真正把财政审计工
8、作定位在较高的起点上,克服单纯注重微观审计,缺乏宏观意识的倾向,要透过微观审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