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55816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6
《把握双语教学活动中的“以幼儿为本”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把握双语教学活动中的“以幼儿为本”[把握双语教学活动中的“以幼儿为本”]把握双语教学活动中的“以幼儿为本”山东省淄博师范学校张文娟邮政编码255100新《纲要》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幼儿为本”,这是将《规程》中“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充分体现了尊重幼儿的人格、保障幼儿的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儿童观,必将指导着幼儿双语教育的实施,也是我们开展双语活动时必须坚持的一个准则,把握双语教学活动中的“以幼儿为本”。在幼儿的双语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思想呢?笔者就这一问
2、题谈谈自己的观点。一、活动目标的设计:把握幼儿的全面发展新《纲要》的一个思想是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它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由“只见教材不见幼儿”的桎梏下摆脱出来,走向了关注幼儿价值的实现上来,体现了对幼儿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然而,我们必须明确,对幼儿进行双语教学,不只是教幼儿认识几个单词,学几句课堂用语或学一些与英语口语有关的知识性的东西,也不仅仅是会唱几首英语歌或表演几个舞蹈就了事,而是从服务于幼儿
3、教育的总目标、从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对幼儿进行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训练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凋发展,为培养一个“全球人”和“国际人”打基础。可以说,对于生活在国内的大多数儿童而言,双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激发并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其次才是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敏感性及初步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如果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灌输,就会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目标是教学的起点,是选择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
4、们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把握教材,设计时也要体现现代教育的思想。具体来说包括:(1)语言发展目标:培养幼儿具有强烈的双语学习兴趣,并且能够积极运用双语进行交际。能掌握日常双语基本词汇和交际用语,养成听说双语的习惯,具有运用双语进行日常交流和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初步具有感受双语语言美的能力。(2)认知发展目标:通过两种语言的学习,认识周围世界,开阔幼儿视野,发展多种智能。能比较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初步形成汉、英两种语言概念。培养双语敏感性,初步感受两种语言文化特点,逐步形成多元、开放的思维态度。(3)社会性
5、发展目标:通过双语教育形成活泼、开朗、大方、自信的良好个性。培养双语口头交际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运用多种感官学习两种语言,开发大脑潜能。这样,关注幼儿自身的发展,关注课程内在价值的实现,也是对新《纲要》思想的正确领悟。二、活动模式的选择:把握幼儿的个性特点我国著名学者黄克剑先生曾指出:“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教育不是既定划一个的笔墨,用划一的教材和方法,把受教者加工成划一的‘标准件’,而是尊重受教者各自独特的天赋、气质、秉性趣味,以对于他们各自说来最恰当的方式,把他们成全为合于他们
6、天性而又富于人文教养和创造精神的人”。这与新《纲要》的理念不谋而合。“以幼儿为本”,意味着教师必须依照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幼儿的认识规律来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模式。“以幼儿为本”,并不是让每个幼儿,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评价用一种标准来衡量的“加工厂”般的幼儿生产模式不符合幼儿实际,且压抑了幼儿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园长之友《把握双语教学活动中的“以幼儿为本”》(..)。“以幼儿为本”,意味着教师尊重每一个幼儿做人的
7、尊严和价值。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幼儿的差异,因材施教,针对幼儿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幼儿的认可。如何实现双语教学模式的个性化?根据语言习得理论的观点,语言的学习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的,由听各种语言刺激到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回答,是由“内隐”学习向“外部”表述转化的过程,幼儿对语言的掌握取决于其所处的语言环境。对于我国大部分幼儿来说,学习英语不具备耳濡目染的良好语言环境,提供多种活动材料和活动场地,创设与幼儿的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相当的讲述情
8、景、表演情景、生活情景、游戏情景等,运用“情景”激发幼儿参与和学习英语活动的积极性是极其必要的。这样让孩子沉浸在美好的环境中去听、去说、去理解、去运用,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和讲解、示范、演示等多种手段交互使用,各项活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把英语教学融入到幼儿园整体教育领域中去,提高了课程的实效性。当然,这离不开师幼之间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因为师幼平等对话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关注与欣赏,意味着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融。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只有对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