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52514
大小:371.68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26
《议论文界定概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身体要健康,心灵也要健康;个人要健康,社会也要健康。维护健康是做人的责任。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原题再现这三句话的核心词都是“健康”。“健康”在《现代汉语辞典》上的解释是:1.(人体)发育良好,机理正常,有健全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2.(事物)情况正常,没有缺陷。考生只要能抓住“健康”这一核心词从命题人提供任一角度来写都可视为切题。相对而言,能融合多个角度,有重点的说清说透一个道理更好,不必拘泥于简单的一一对应。`界定概念--------使议论文观点更
2、明确立意更深刻目标:了解界定概念的基本方法选择一两种加以运用议论文写作应建立核心概念的深度挖掘意识。所谓“核心概念”,是指写作者对所议论问题使用的关键概念,对所持论点中的关键词语。对“核心概念”的内涵、特征、实质等,要作必要的界定和阐释,这样才能把观点说清楚,把道理讲深刻。如何界定核心概念一、阐释法:阐释概念内涵2014年江苏卷作文题核心概念“青春”,学生给出了个性化的理解:但,何为不朽?真正的青春是否只停留在皮相之上?窃以为青春是一种情怀,一种状态。女人的青春,不是一场流水逐落红般转瞬即逝的游戏,应是清照未嫁时提鞋疾
3、走的娇憨而腼腆的笑容;卓文君当垆美酒,半截藕臂轻露的勇气和坚持;昭君出塞面对未知的茫茫大漠的无畏与坚毅。青春,并非肤白貌美时期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美丽情怀的集合体,是每个女人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拥有的不朽。这里对“青春”的解释,全面而又重点突出,为自己的立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般而言,对概念内涵的阐释,固然需要词典义,但更需要结合文章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另有一种“拆字法”值得一用。如有人对“和谐”的解释:“和”字是“禾”与“口”,表明人人都能吃到饭;“谐”是“言”与“皆”,表明人人都能说话——“和谐”之义就是人人都能吃到饭,人
4、人都能说话、表达自己的观点。二、定范围: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化大为小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社会健康:公平正义和谐文化健康:影视界信息新闻媒体2015高考优秀作文维也纳的智慧古画之思布拉格不说话生活智慧的城市景象三、引用法:解释或定范围+引用诗文或名言加以阐释关于健康,一向崇尚人与自然共融共生的王开岭似乎更能领悟其中真谛:“争分夺秒,光合作用,我要做一个郁郁葱葱的人。”一语道破健康的本质,即如植物一般充分发挥其向阳性,不断充实自己,始终保持生机与郁郁葱葱的生活态度。唯有心灵变得葱郁了,才有有繁花般的人生。
5、四、比较法:(1)比较辨析相近、相反概念因为概念相近,其中的界限容易被模糊,甚至被忽略。如果能在表层上的相近中剖析出两个概念之间深层次的差异,发掘它们貌似细微的差别,那么这些被大家轻易放过的差别,也许就能成为论证走向深入的关键点。比如龙应台在《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一文中写道: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
6、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该文段通过对“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这两个相近的概念的比较辨析,让读者一下子清晰了“知识”与“素养”之间的深层次区别,“素养”起源于“知识”,但绝不能止于“知识”,如果知识没有内化到认知本体,没有指向对“人”的终极关怀,就无法成为“人文素养”。至此,通过对相近概念的比较辨析,读者对“人文素养”的理解
7、就更深透了。(2)相反概念比较辨析个性是什么?不是外表,是内在;不是金钱和掌声,是价值和文化;不是敷衍,是一种塑造自我、引领时代风尚的精气神!青春不是肤白貌美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美丽情怀的集合体;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一种昂扬热烈的“生命状态”。比喻法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作文题)何为古木之姿?当是木之根越扎越深,立足传统;而树的枝条向四方延伸,不断长出新的嫩叶,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天地。树木若如那墙上芦苇般“头重脚轻根底浅”,内心则会变得空洞;若一味地汲取养分
8、、拓展根基,而不向上延伸,则会变得笨重木讷,毫无生机。古木之姿,当为上下求索,传统之根愈扎愈深,新文化之叶也于枝头熠熠生辉。方法小结阐释法:阐释概念内涵定范围:抽象的具体化,化大为小引用法:解释或定范围+引用诗文或名言加以阐释比较法:是什么+不是什么比喻法提醒言之有理从一而终或层层深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