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荆公新学——评《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

重估荆公新学——评《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

ID:26339889

大小:5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6

重估荆公新学——评《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  _第1页
重估荆公新学——评《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  _第2页
重估荆公新学——评《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  _第3页
重估荆公新学——评《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  _第4页
重估荆公新学——评《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  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估荆公新学——评《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重估荆公新学——评《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王安石作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和"唐宋八大家"之一,人们对他的事迹和文章不可谓不熟悉,但是,对他的思想,除了"三不足"以外,即使是学术界也语焉不详,至少也是缺乏厚实的专着集中研究他的思想。实际上,作为中国古代最有思想的政治家,或者说官位最高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丰富而复杂的,不仅有学理上的思考,也纠缠着很多现实利益和政治斗争的因素,"三不足"恐怕只是他在特定的背景下对攻击者和怀疑者的一种回答,对支持者和同情者的一种鼓励,不足以概括他的思想。要比较恰当地理解王安石本人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是一个比较困难,或者说容易引起

2、争议的议题。也许会有人提出,王安石的"荆公新学"在当时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主要是王安石的权位所导致。实际上,王安石青年时期的第一部著作《淮南杂说》刚问世,时人就以之与《孟子》相比,为王安石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奠定了较高的地位。更有意思的是,宋神宗在启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的时候,还对王安石说:"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可以经世务。"(见邓广铭:《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亦收入《邓广铭治史从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王安石在参与政事以后,他的思想肯定会有更加值得探讨的变化,和一般的学院式的思想家有很大区别。对于

3、这样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研究对象,人们自然期待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李祥俊博士的大作《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以下简称李着),在前人和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而细致地梳理了"荆公新学",资料详备,持论公允,体例严谨,推陈出新,依笔者陋见,可赞佩者良多。首先,李着以思想本身的载体——王安石的著作为出发点。说到这一点,似乎有些废话。其实不然,一本有价值的著作问世,犹如在平静的湖水中投下一个石块,必然会引起反响和涟漪。这块石头有可能是垫脚石,给人们支撑,也有可能是绊脚石,阻碍了交通,或者仅仅是有了一些响声,成为人们的谈资而已。作为研究者,应该是专注于石头本身的属性,然后探究

4、扔石头的人何以扔出这块石头;还是说作为"导游",绘声绘色地招呼大家:"快来看,快来看,河里有那样一块石头!"这样的问题在学术界实际上是有分歧的。笔者以为,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为它在制度和器物之中,而在于思想形成了经典。经典有时也被指为思想的糟粕,王安石本人也反对迷信经典,但是,离开了经典,思想的传承是危险的,即使被发现,也只是附着于文物之上,而不可能形成历史。思想的历史就是思想被创作、被释读的历史,创造和释读离开了经典,是难以为继的。说得严重一点,那些被湮没的文明,不是没有器物,不是没有制度,也不是因为没有宗教或者别的因素,恰恰是因为

5、没有经典。王安石也强调:"若欲以明道,则离圣人之经,皆不足以有明也。"但是,现代的学科划分,又容易使人们区别这是他的哲学著作,那是他的文学作品,这样的区分在古人哪里却只是形式上的,"文以载道",诗词曲赋,殊途而同归。李着研判王安石的著作,眼界完全开放,注疏、评论、游记、字说、诗歌、书信都是分析的对象,因为各种文体各有优势,因此读者可以通过李着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王安石的思想。李着的研究资料不仅是第一手的,而且是没有偏颇的,这可以说是该书成功的关键,不仅为进一步开展王安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阅读起来,也很有兴味。这一点,自然和著者本人同时具备文

6、、史、哲的知识背景,并贯通自如有关系。李着注重古人的思想模式与今人的研究视角之间的"双美"。西学东渐以来,同一个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常常被分割为哲学的、伦理学的、美学的、逻辑学的、教育学的等等。近年来的学术界,逐渐认识到,中国古代的学术,实际上一直是以经学为背景和模式的。李着以《三经新义》为代表的王安石新经学为重点,讨论了王安石经学注解中的宇宙论、人生哲学、君道思想、君臣民关系论、治国之道,经学经世思想等等。(当然,这样的区分方式是否非常融洽似乎还值得考虑,比如"君道思想"和"君臣民关系论","治国之道""和经学经世思想"都有相互纠缠的嫌疑。)祥俊博士认为在中

7、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处于劣势的大环境下,古与今、史料与理论视角、前人价值观的提出和后来者的事实分析之间必然会存在隔阂。"中国佛教的华严宗讲世界是重重无尽的因缘之网,现代西方的解释学讲文本与成见的循环,无论是因缘还是循环,两者之间的张力需要研究者以自己的生命去磨合,合则双美,离则两伤。"(李着第26页)现实的研究情况往往是不该合的合了,该离的没有离。"需要特别解释的是,传统的观点是把经学作为儒学的一个部分来看待的,所以经学与儒学是不分的,笔者认为,如果仅说汉唐时代的儒家经学是儒家的一部分那是不错的,但就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过程的历史来看,经书、经学与儒学

8、是有所不同的。"(李着第26页)这一点,也是切中要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